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更新时间:2018-03-07 浏览次数:41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6高二上·淄博月考)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的剧烈变动 B .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 .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 .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2. (2017高二下·信阳期中)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    )

    A . 主张立法为民 B . 强调有法可依 C . 关注法律实施 D . 重视赏罚并重
  • 3. (2016高二上·玉山月考)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

    A . 孟子 B . 荀子 C . 墨子 D . 韩非子
  • 4. (2017高三上·黑龙江期末)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在此,董仲舒的目的是(   )

    A . 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 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念 C . 使“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D . 令《春秋繁露》成为教育新经典
  • 5. (2015高二上·临川期中) 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    )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

    ②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6.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B . 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C . 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D . 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 7. 唐朝时期“诗佛”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

    A . 儒学出现危机 B . 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C . 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 . 道教的发展迅速
  • 8. (2017高二下·福州期中) 《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这一材料体现了(    )

    A . 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B . 法家思想的具体化 C . 道家思想的合理性 D . 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 9. 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1521-1566)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 B . 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 C . 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D . “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 10. (2017高三上·华容月考) 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

    A . 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 . 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C . 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D . 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 11. (2015高二上·广州期中) “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 (     )

    A . 朱熹 B . 程颐 C . 王阳明 D . 黄宗羲
  • 12. (2016·阳高模拟)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说到:“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之言论旨在强调(      )

    A . 理学之名出现于宋代 B . 为学应注重经世致用 C . 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D . 理学造成思想界因循守旧
  • 13. 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 “宇宙便是吾心” C . “工、商皆民生之本” D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14. (2016高二上·铜陵期中)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A .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 .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 .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 .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 15. (2017高二上·安徽期中) 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 . 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 . 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 .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 . 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 16. (2016高三上·嘉峪关模拟)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 . 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B . 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 .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 .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 17. (2016高二上·佛山期末)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

    A . 适应皇权的需要 B . 倡导重德修身 C . 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D . 维护纲常名教
  • 18. (2016·湛江模拟)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王守仁的话(  )

    A . 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B . 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 C . 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 . 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
  • 19. (2015高二上·南岳期中)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 .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 . 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 . 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二、材料分析题
  • 20. (2017高三上·莱芜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材料二

    孔子被古代帝王奉为圣人,对孔子的追封自鲁哀公始(公元前479年),直至清朝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材料三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材料四十五六世纪以后,儒家思想逐渐出现所谓“坐标转位”或“基调转换”的重大变化……若干学者也指出,这股思潮转向绝非单纯的哲学思辨的结果,而是和时代脉动的重大变迁——如商业化与都市化的急剧发展——互通声息、与时推移的产物,并影响到当代的宗教、文学以及新兴都会中的庶民文化、商人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转向实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历史意义也不可不谓深远重大。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秦朝时期儒学受到压制,而西汉以后却又加封孔子。

    2. (2) 根据材料三,分析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的“转向”?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转向的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 21. (2017高二上·安徽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材料二: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以上材料均引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原因和结果有何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