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8年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20 浏览次数:732 类型:二轮复习
一、真题演练
  • 1. (2017·新课标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 C .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 (2)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 2. (2017·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 (1)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 (2)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 3. (2017·新课标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 , 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 . 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 .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 . 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 .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 (2)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模拟实训
  • 4. (2017·乌鲁木齐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①)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②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③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注】①晁补之:北宋著名文学家,仕途坎坷。此词作于作者任泗州知州时。②蓝桥:指秀才裴航在蓝桥会仙女云英,结为连理之事。词中以此代指蟾宫月窟。③流霞:神话中仙酒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上片开篇即写仰望明月初升的情景。一轮金镜般的明月,穿过云层从海上升起,金色的光辉由天空洒向大地。“飞”字可见词人见月之欣喜 B . “永夜”以下三句中,闲阶、桂影写出月色的皎洁明亮,而露凉时零乱的寒螀声,以声衬静,突出了环境的静寂清冷,表现出词人此时的孤寂。 C . “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两句是写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神京”是指京城,在词人心中,京城竟比月宫还远,含蓄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怅恨。 D . 下片开头三句写高卷水晶之帘,拉开云母屏风,月光照人室内,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用叙述、描写的笔调把月色的美丽迷人写到极致。 E . “待都将”三句,综合运用借代、双关、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词人要把清辉全部纳入杯中,和着美酒一饮而尽的情景,想象奇特,豪放洒脱。
    2. (2) 词作结尾画线句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5. (2017高一下·黑龙江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堪称应试诗之典范。 B .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两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 C . “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在此喻指湘灵。这两句可见舜帝与湘灵双方心心相印,情意相通,彼此思慕,感情忠贞。 D .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E . 尾联以静写动,以景结情。曲终人散,不见伊人,只剩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画面极其省净明丽、静谧美好,给人留下了回味悠长的广阔空间。
    2. (2) 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 6. (2017·德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过岭①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② 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 (1)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 . 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 . 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 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 . 尾联中“谁遣”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 E . 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
    2. (2) 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7. (2017·黄冈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没来由地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 . “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或浅或深,还滋润着竹子的颜色。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 . “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 .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 . 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委婉曲折,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 (2) 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

  • 8. (2016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各题。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①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 . 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 . “绝岸愁倾覆” 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 . “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 . 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2. (2) 本诗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

  • 9. (2017·崇左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泊

    陆游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注】①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黜,闲居四年后被任命为夔州通判,此诗即作于赴任西行途中。②堞:城上的短墙。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诗歌开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诗人人蜀的原因,引出了后文写自己的心情。 B . 本诗构思巧妙,颈联才通过泊船时的一件小事及眼前的景色正式人题写“晚泊”。 C . 颔联实写了蜀地“万死一生……‘千峰百嶂”的恶劣环境,侧面烘托诗人的心情。 D . 即使是夜泊,邻舟乞火、船夫祈风,渲染出热闹的气氛,烘托诗人愉悦的心情。 E . 尾联“空”字用得妙,以景结情,渲染出萧索的气氛,与诗人的心情紧密结合。
    2. (2)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10. (2017·潮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 . 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 . 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 . “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 .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11. (2017高三上·枣庄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 (1) 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 . 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 . 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 . 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 . 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 (2) 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 12. (2017高三上·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汧阳县阁

    【唐】韦庄

    汧水悠悠去似絣 , 远山如画翠眉横。

    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

    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

    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

    【注】①汧(qiān)阳:今陕西千阳县,县内有发源于汧山南麓的汧水流经全境。唐时为吐蕃与内地交界之处。本诗写诗人登阁见闻。②(bēng):彩带。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联运用比喻手法,以彩带喻水、翠眉喻山,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展现了汧阳优美的自然风光。 B . 颔联点面结合,诗人选取僧寻野渡、雁带斜阳两个典型景物,一人一物,一空间一时间,突出环境的清幽。 C . 颈联顺势而下,描绘边地局势,用“边静”“地贫”写出汧阳人民的寂寥与清苦,暗示了民族尖锐的矛盾。 D . 尾联以动衬静,写羌笛的响声意在与前面六句营造的静谧形成反差,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令人回味。 E . 全诗通过层层铺叙的方法,写汧阳的风土人情,并且视听结合,使读者在时空上加强了对汧阳的整体印象。
    2. (2) 试比较本诗中“僧寻野渡归吴岳”与韦应物《滁州西润》中“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现的意趣的异同。
  • 13. (2017高三上·汕头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 4 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 .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 .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 .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 (2)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 14. (2017高三上·清远期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②飐: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屈原在《离骚》中曾铺陈以其制衣。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联展现了登柳州城楼的所见所闻,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采用了由虚而实的写法。 B . 颔联极力描绘了急风骤雨之烈,芙蓉与薜荔仍屹立岿然,表现出坚贞的意志。 C . 颈联明写眼前景,实则吐露出诗人的愁肠百折,相望之殷,相思之苦,情景交融。 D . 从尾联来看,总写五人的遭际。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怠之愁。 E . 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诗可知,诗人虽然与朋友彼此隔离,但能顺利地互通音讯,用诗文传达问候及思念之情。
    2. (2) 古代诗歌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则用“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 15. (2017·新余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垓下①怀古

    【唐】栖一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

    八千子弟②归何处?万里鸿沟 属汉家。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注释】①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系楚汉之争最后决战之处。②八千子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与其叔项梁杀会稽郡守,集吴中子弟,得精兵八千,在吴地举兵响应。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悼古伤今,以咸阳旧事入手,生发出楚歌悲思之事,令人慨叹。 B . 颈联化用典故,表达出诗人对项羽兵败的惋惜,让人沉思。 C . 颔联描绘战事,既反映出战事的残酷,又流露出英雄末路的凄怆之情。 D . 尾联充满激情,有荡气回肠之意,却又令人感叹世事多变的无奈。 E . 全诗一唱三叹,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哲思,文笔深沉悲壮。
    2. (2) 结合全诗讨论,本文是否是在怀古伤今?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