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到火箭
17世纪,人类发明了热机 . 最早的热机是蒸汽机,在锅炉里把水烧成水蒸汽,水蒸气在汽缸里推动活塞做功 . 英国人瓦特在1782年发明了往复式蒸汽机,使蒸汽机在之后100多年里对工业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蒸汽机不仅笨重,效率又很低,只有25%-30%,交通运输的发展迫切需要比较轻便和效率更高的热机 . 于是,内燃机应运而生 . 内燃机有汽油机、柴油机两大类 . 汽油机的效率为26%-45%,柴油机的效率为34%-45%,内燃机运行时不需要携带水和煤,不但轻便,效率也提高了 .
早期的飞机是由内燃机提供动力的,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飞机上日益普遍使用喷气式发动机,它依靠向后高速喷出的气体而前进 . 在功率相同时,喷气式发动机比内燃机更轻便,这就使生产高速的大型飞机成为可能 .
喷气式发动机有两种:需要用大气中的氧气助燃的,叫空气式发动机,在飞机上使用:自带燃料和氧化剂的叫火箭喷气发动机,它工作的时候不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在大气层外工作,能够用来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
热机的效率是热机问世以来科学家、发明家和工程师们一直研究的重要问题 . 现在的内燃机和喷气机跟最初的蒸汽机相比,效率虽然提高了很多,但从节约能源的要求来看,热机的效率还不能令人满意 . 最好的空气喷气发动机,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其效率也只有60% . 应用最广的内燃机,其效率只能达到40%,大部分能量被浪费掉了 .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第1次实验的三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①用细线系住小石块,将适量的水和液体B分别倒入两烧杯中:
②;
③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拉力F;
④;
请根据小明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出液体B的密度: B= .
①在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
②同时给热得快通电,每隔20s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 .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小明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时,食用油温度变化量大 .
分析小明的探究实验,请你写出小明所探究的问题是 .
实验步骤如下:
A. 小明同学首先将L1和L2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电路如图如下所示:
B. 电压表选择好适当的量程,并将电压表与L1(“串联”或“并联”)连接,将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1记录在表格中 .
C. 再利用电压表测量L2电压,电压表示数U2记录在表格中 .
D. .
E. 更换灯泡,重复上述步骤5次,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
设计实验表格:
超导体
金属导体在传导电流的过程中对电流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称为电阻 .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意外地发现,将水银冷却到-268.98℃时,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又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水银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由于材料的这种特殊导电性能,昂尼斯称其为超导态 . 昂尼斯由于他的这一发现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奖 .
科学家将一个铅制的圆环,放入温度低于Tc=-265.97℃的空间,利用电磁感应使环内产生感应电流 . 结果发现,从1954年3月16日始,到1956年9月5日止,在两年半的时间内电流一直没有减小;当温度上升到高于Tc时,圆环由超导状态变成正常状态,感应电流立刻消失 . 这就是著名的昂尼斯持久电流实验 .
当物质的温度低于它的临界温度(转变为超导的温度),这种物质才会有超导性 . 一般金属或合金的临界温度都很低,低温环境的要求使得超导体很难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应用 . 近几十年来,各国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在更高的温度下工作的超导材料,称为高温超导体 . 1986年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全球掀起了一股“超导热”,全世界范围展开了一场寻找临界温度更高的超导材料的竞赛,记录在短短一年里被数次刷新 . 中国科学家们在此期间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 高温超导体的巨大突破,以液氮代替液氦作超导制冷剂获得超导体,液氮制冷机的效率高、价格低廉、制冷设备简单 . 液氮制冷技术为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展开了广阔的前景,被认为是20世纪科学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
请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