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材料三
网络时代的解读:众说纷纭
网民1:孔子的儒教是统治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年的封建意识形态,孔子本人也是个学术庸才,所创立的儒学不过是当时社会中一系列道德习俗的大杂烩,其著述毫无逻辑可言。
网民2:孔子思想的精华极具普世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也获世界认同,应对他尊敬。盲目反孔,其实是不懂孔,无知的表现。声嘶力竭,不怕被笑话吗?
材料一
老子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统治者们都没能做到无为,而是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有为的措施来对付人民,他们本想用有为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但结果是越有作为,社会就越是混乱。因此老子反对刑杀,认为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威吓他们?反对法令,认为法令越明,盗贼越多。反对重税,认为老百姓闹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征税太多而造成的。反对战争,认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到处长满了荆棘,大仗之后,必有灾荒。
——摘编自《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材料二
孟子看到战国中期各国都在竞相用武力来攻伐,试图“以力服人”,用“霸道”来统一天下的事实,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什么是“王道”?“王道”就是先王之道,就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孟子提倡“王道”,要求统治者都能效法尧舜先王,反对为争私利而采取恶劣手段,尤其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用暴力的“霸道”。怎样才能实现“王道”呢?孟子设计了一套“仁政”方案。
——《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