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8年高考历史(新课标Ⅱ卷)模拟考试卷(二)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41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荀子《富国》中说:不知道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就会使人民贫穷;人民贫穷,农田就会贫瘠、荒芜;农田贫瘠而且荒芜,那么生产的粮食就达不到正常收成的一半。这样,即使国君大肆侵占掠夺,得到的还是很少。材料内容反映的荀子的根本意图是(    )
    A .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B . 要求统治者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C . 富民以保证统治者的剥削利益 D . 要求统治者勤俭节约
  • 2. 货币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以下对宋代官交子图片理解合理的是(    )


    A . 此纸币可在全国通行 B . 最初由商人私自发行 C . 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 D . 明确了纸币的合法性
  • 3. 内阁对于明朝的政治体系而言,并不是不可或缺的,而只是文臣和皇帝之间的一条纽带,准确地讲,是“替”皇帝决策,如果皇帝想拿回来决策权力,自然就没法“替”了。材料反映出明代的内阁制度(    )
    A . 可能会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政体 B . 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的政体性质 C . 不能限制专制皇权 D . 使皇帝的专制权力受到了阁臣的限制
  • 4. (2019高二下·临漳月考) 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出(    )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

    岛田虔次(1917—2000)

    A .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 .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 .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 5. 某历史事件表现为以下四个统一: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材料叙述的历史事件(    )
    A . 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 B . 主要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C . 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D .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基础
  • 6. 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物。中国的军阀只是这些乡村封建阶级的首领,说要打倒军阀而不要打倒乡村的封建阶级,岂非不知道轻重本末?材料(    )
    A . 主张全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 . 说明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C . 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D . 找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
  • 7. “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
    A .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 8. “拨乱反正”,同时也是世界秩序变动的产物。换言之,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根据世界格局的变化所做出的决策。材料内容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    )
    A . 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 . 是对“文革”的全面反思与纠正 C . 是当时客观形势的必然产物 D . 使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
  • 9. 希腊神话中的神,从外形到内心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多数的神很像世袭的贵族。希腊的神灵在肉体上和我们人一样,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比我们人更发达,更完美,比人类更像人;在精神情欲上,和人完全一样,甚至更丰富、更任性。这反映出当时希腊(    )
    A . 崇尚人的价值 B . 商品经济发达 C . 反对神灵崇拜 D . 注重物质生活
  • 10. (2018高二下·南宁期中) 与法国革命相比,英国革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保守色彩。革命的目的不是创建一个新社会,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不是来自近代的民权思想或者自由理念,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 . 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 B . 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C . 英国议会政治不具备民主性质 D . 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 11. (2018高二下·南宁期中) 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    )
    A . 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 B . 苏联利用国际形势推进国家工业化 C . 美国扩大资本输出应对经济危机 D . 美苏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 12. 由于相关优惠政策仅仅局限在各个成员国之间,所以对外的贸易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滞后的阶段之中,各个国家之间依然维持有一定程度的贸易壁垒。所以,对于非成员国的贸易发展以及建设扩张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对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材料内容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    )
    A . 排他性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B . 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 C . 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D . 增强了世界各国间的关税壁垒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到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英国是最早的工业化国家,却在工业革命之后,变得满目疮痍,成为环境污染问题最严重的地方,它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污染及其治理过程必会给我们一些教训的思考和经验的借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是达到一种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兼赢。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触目皆足的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城,城市管理也趋制度化;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皮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出现的背景。
    2. (2)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及启示。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虚无主义政治上的表现主要是“否定革命论”,贬低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解放意义,认为革命完全是破坏性的和错误的;认为“五四”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是错误的,偏离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史学上的表现如“侵略有功论”,认为帝国主义侵略是西方各国送给中国的近代文明礼物,鼓吹中国的现代化应该通过追随殖民帝国来完成;再如“人物重评说”,对历史人物进行翻案式的重新评价,盲目和错误地使用逆向推理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颠覆式的重新解读,贬损孙中山、毛泽东、鲁迅等人的历史功绩,而对慈禧、李鸿章等人进行“去阶级化”,并大肆颂扬。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对材料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角度选取要正确,论证要充分合理,表达清楚完整)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的“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上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际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震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

    ——摘编自《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根据《联合国宪章》有关规定,安理会有权断定“争端或情势之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可以提出必要或合宜之临时办法并“促请当事国遵行”,它还有权“采取必要之空海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宪章》授权联合国大会“讨论本宪章范围内之任何问题或事项”,“得向联合国会员国或安全理事会或兼向两者提出对该问题或事项的建议”。在维护和平与安全领域,大会“得考虑关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合作之普通原则,并得向……安理会提出对于该项原则之建议”。《联合国宪章》规定秘书长有根据情况权宜行事的活动余地,并可“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任何事件,提请安全理事会注意”,甚至有权“协助安理会探索合宜之临时办法”。联合国秘书长成为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决策机制中的积极变量。

    ——摘编自陈先才《联合国维和机制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维和机制的积极作用。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清对外交往史上,出现了一个特别傲慢的人,他就是李鸿章。大清官员在对待外夷方面,态度随着大清武力的一败再败而逐渐发生改变,大致的规律是——前倨后恭!而李鸿章却变化不大,总的来讲,是一直坚持“倨”。

    李鸿章旅游到英国,对英国的一架缝纫机都能着迷,并不惜重金,给老太后购回一台!但他忽略了最不该忽略的一件东西——他在代表西方民主制度的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毕竟是清的栋梁,老先生骨子里还是傲慢的!“无甚可观”——四个字,代表了当时整个民族的视野。

    1. (1) 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在外交上一直坚持“倨”的原则。
    2. (2) 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认为英国下院辩论“无甚可观”观念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