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铁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SiO2超分子纳米管 | 石墨烯发热服 |
A.用作涂料 | B.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C.无机非金属材料 | D.有电热转化性能 |
H2O2 + I- = H2O + IO-慢
H2O2 + IO-= H2O + O2 + I- 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
A. | 将SO2通入BaCl2溶液,然后滴入稀硝酸 | 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不消失 | 所得沉淀为BaSO3 , 后转化为BaSO4 |
B. | 将浓硫酸滴入含少量水的蔗糖中,并搅拌 | 得黑色蓬松的固体及刺激性气味气体 | 该过程中浓硫酸仅体现吸水性和脱水性 |
C. | 用黄豆粒大小的金属钠分别与水、乙醇反应 | 前者反应更剧烈 | 羟基的活动性:水>乙醇 |
D. | 向10mL0.1mol/LNaOH溶液中加入1mL0.1mol/L MgCl2溶液,再向混合液中滴加0.1mol/L CuCl2溶液 | 产生蓝色沉淀 | Cu(OH)2比Mg(OH)2更难溶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① | 取2 mL 0.1 mol/L KI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0.1 mol/L FeCl3溶液3滴,振荡,充分反应 | 溶液呈深棕黄色 |
② | 将上述溶液均分后分置于试管1和试管2中 | |
向试管1中滴加2滴0.1 mol/L KSCN溶液 | 溶液显红色 | |
向试管2中加入1mL CCl4 , 充分振荡、静置 | 溶液分层,上层为浅棕黄色,下层为紫色 | |
③ | 取试管2的上层液体置于试管3中,滴加2滴0.1 mol/L KSCN溶液 | 溶液微弱变红 |
a.A能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去反应
b.1 mol H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能生成1 mol Ag
c.已知烯醇式结构 不稳定,而G却可以稳定存在,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a.与F具有相同种类和个数的官能团
b.能发生银镜反应
c.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四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峰面积比为2∶4∶1∶2
①整个过程中FeO的作用是。
②写出CO2转化为炭黑的总反应方程式。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曲线a、b、c对应的温度是由低到高
b.加入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和提高H2的转化率
c.图中Q、M、N点的平衡常数:K(N) >K(Q)=K(M)
②M点对应H2的转化率是。
③2007年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
、 和 分别表示N2、H2和NH3。e表示生成的NH3离开催化剂表面,b和c的含义分别是和。
Ⅰ.以氯酸钠(NaClO3)为原料制备NaClO2粗品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
i.纯ClO2易分解爆炸,空气中ClO2的体积分数在10%以下比较安全;
ii.NaClO2在碱性溶液中稳定存在,在酸性溶液中迅速分解;
iii.NaClO2饱和溶液在温度低于38℃时析出NaClO2∙3H2O,等于或高于38℃时析出NaClO2晶体,高于60℃时分解成NaClO3和NaCl。
a.SO2
b.浓硝酸
c.KMnO4
a.反应①进行过程中应持续鼓入空气
b.反应①后得到的母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NaCl
c.反应②中NaOH溶液应过量
d.冷却结晶时温度选择38℃,过滤后进行温水洗涤,然后在低于60℃下进行干燥,得到粗产品NaClO2
在鼓泡反应器中通入含有SO2和NO的烟气,反应温度为323 K,NaClO2溶液浓度为5×10−3mol/L。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分析结果如下表:
离子 | SO42− | SO32− | NO3− | NO2− | Cl− |
c /(mol/L) | 8.35×10−4 | 6.87×10−6 | 1.5×10−4 | 1.2×10−5 | 3.4×10−3 |
①写出NaClO2溶液脱硝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脱硫反应速率(填“大于”或“小于”)脱硝反应速率。除SO2和NO在烟气中的初始浓度不同外,还可能存在的原因是。(答出两条即可)
实验 | 试剂 | 现象 | |
滴管 | 试管 | ||
0.8 mol/L FeSO4溶液 (pH=4.5) | 1 mol/L Na2CO3溶液 (pH=11.9) | 实验Ⅰ:立即产生灰绿色沉淀,5min后出现明显的红褐色 | |
0.8 mol/L FeSO4溶液 (pH=4.5) | 1 mol/L NaHCO3溶液 (pH=8.6) | 实验Ⅱ:产生白色沉淀及少量无色气泡,2min后出现明显的灰绿色 | |
0.8 mol/L (NH4)2Fe(SO4)2 溶液(pH=4.0) | 1 mol/L NaHCO3溶液 (pH=8.6) | 实验Ⅲ:产生白色沉淀及无色气泡,较长时间保持白色 |
Fe2++ + + H2O = Fe(OH)3 + HCO3−
操作 | 现象 | |
实验IV | 向0.8 mol/L FeSO4溶液中加入,再加入一定量Na2SO4固体配制成混合溶液(已知Na+对实验无影响,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再取该溶液一滴管,与2mL 1mol/L NaHCO3溶液混合 | 与实验III现象相同 |
实验IV中加入Na2SO4固体的目的是。
对比实验II、III、IV,甲同学得出结论:NH4+水解产生H+ , 降低溶液pH,减少了副产物Fe(OH)2的产生。
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够严谨,应补充的对比实验操作是:,再取该溶液一滴管,与2mL 1mol/L NaHCO3溶液混合。
① 补全A中装置并标明所用试剂。
② 为测定FeCO3的纯度,除样品总质量外,还需测定的物理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