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西夏佛经纸本 | B.西汉素纱禅衣 | C.唐兽首玛瑙杯 | D.东汉青铜奔马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序号 | |||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溶液不变红,试纸不变蓝 | 溶液不变红,试纸褪色 | 生成白色沉淀 |
下列实验分析中,错误的是( )
①在如图中画出“放热反应”的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
②NaClO溶液吸收烟气中SO2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一定时间内,温度对硫、硝脱除率的影响曲线如图,SO2的脱除率高于NO,可能的原因是(写出1种即可)。
④烟气中SO2和NO的体积比为4∶1,50℃时的脱除率见图2,则此吸收液中烟气转化生成的NO3−和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l2O3 (s) + 3C (s) 2Al (l) + 3CO (g) ΔH=+1346 kJ·mol− 1
3AlCl (g) AlCl3 (g) + 2Al (l) ΔH=−140 kJ·mol− 1
①第一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②第二步AlCl分解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不
变”或“减小”)。
①用溶液检出溶液中含有Fe3+。
②甲认为是O2氧化了溶液中的Fe2+。乙认为O2不是主要原因,理由是。
③进行实验Ⅱ,装置如图。左侧烧杯中的溶液只变为黄色,不变为棕色,右侧电极上产生无色气泡,经检验该气体为NO。
产生NO的电极反应式是。
实验Ⅱ的目的是。
①综合实验Ⅰ和实验Ⅱ,提出假设:现象a中溶液变为棕色可能是NO与溶液中的Fe2+或Fe3+发生了反应。进行实验Ⅲ,证实溶液呈棕色只是因为Fe2+与NO发生了反应。实验Ⅲ的操作和现象是。
②加热实验Ⅰ中的棕色溶液,有气体逸出,该气体在接近试管口处变为红棕色,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解释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原因是。
序号 | 操作 | 现象 |
ⅰ | 取1 mol·L−1的NaNO2溶液,加醋酸至pH=3,加入1 mol·L−1FeSO4溶液 | 溶液立即变为棕色 |
ⅱ | 取1 mol·L−1的NaNO3溶液,加醋酸至pH=3,加入1 mol·L−1FeSO4溶液 | 无明显变化 |
ⅲ | 分别取0.5 mL 1 mol·L−1的NaNO3溶液与1 mol·L−1的FeSO4溶液,混合,小心加入0.5 mL浓硫酸 | 液体分为两层,稍后,在两层液体界面上出现棕色环 |
①ⅰ中溶液变为棕色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ⅲ中出现棕色的原因是。
实验结论:本实验条件下,溶液中NO2−、NO3−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等有关。
a.可与Na2CO3溶液反应
b.1 mol J与饱和溴水反应消耗8 mol Br2
c.可发生氧化、消去和缩聚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