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A . 方七百里 方:地方(纵横,指面积)
B . 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C .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险峻的大山
D . 一厝朔东 厝:安放,放置
-
-
(2)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以君之力 自以为大有所益
B . 告之于帝 闻之于宋君(被)
C . 面山而居 而山不加增
D . 操蛇之神闻之 河阳之北
-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A .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B .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将要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C . 用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D . 用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将要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
-
A .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 .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 .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