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 B .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C . 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 D . 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推向深入。 B . 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 C . 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 D . 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论述笔墨与人格养成、笔墨与社会精神的关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欣赏中国绘画的笔道墨象,就能感受画家的心境,进而体会画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B . 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笔墨典范,都是作者在自修的过程中追求大我、希贤希圣的产物。 C . 内摹仿可以丰富完善画家的人格,所以成为中国画家提升自身人格境界的唯一选择。 D . 中国画的笔墨如果给人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就能够体现以艺树人的文艺宗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