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胜,字彦威,淮阳军宿迁县人。多智勇,善骑射,应募为弓箭手,徙居山阳。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将南侵,朝廷聚刍粮,造器械,籍诸路民为兵。胜跃曰“此其时也。”聚义士三百,北渡淮,取涟水军,宣布朝廷德意,不杀一人,涟水民翕然以听。
遂取海州。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胜令城外多张旗帜,举烟火为疑兵;又遣人向诸城门,谕以金人弃信背盟,无名兴师,本朝宽大爱民之意。城上民闻之,即开门,胜遣勇锐者登城楼,余自门入,莫有御者。独文富与其子安仁率牙兵拒守,胜整兵与安仁父子战谯门内,杀安仁及州兵千余,擒文富,民皆按堵。
胜权知州事,遣人谕佝山、怀仁、沐阳、东海诸县,皆定。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忠义士纪律明肃。胜自兼都统制 , 益募忠义以图收复,远近闻之响应,旬日,得兵数千。即具其事报境上帅守,冀给军装器甲。时帅守虽知金人将渝盟,未有发兵端者,莫敢以闻。
左军统制董成谋出西北取沂州,胜先遣间还,知金兵数万至沂,以我军器甲未备,戒成勿动。成不从胜,率所部千余人直入沂州巷战,杀其守及军士三千余,众悉降,得器甲数万。金人生兵复集,竟登屋掷瓦击之,成军几败。胜欲斩成,以其骁勇,释之。
胜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曰“山东魏胜”,金人望见即退走。胜为旗十数,书其姓名,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金兵悉避走。后,复与金兵战,中矢,坠马死,年四十五。谥忠壮。
(节选自《宋史魏胜传》,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
B . 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
C . 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
D . 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
-
-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绍兴,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
B . 谯门,是建有瞭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备盗贼和防御敌人,无论是京城还是州郡,都在城门建有瞭望楼。
C .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或同情的称号,大有盖棺定论之意。
D . 都统制,宋朝官名。南宋高宗时期,置御营司,以大臣为都统制管辖诸将,作为常设官名。权在安抚使之上。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胜渴望抗金,如愿以偿。金军将要南侵,朝廷征兵,他跃跃欲试。于是他就聚集义士攻取涟水军,他没杀一个人,涟水的百姓欣然听命。
B . 魏胜办理政务,卓有成效。他代理州事时,派人晓谕东海等县,各县全部安定。兼都统制时,招募忠义之士以收复失地,十天之内得兵几千。
C . 魏胜足智多谋,擒获守敌。他亲自在城外设旗帜、焚烟火作为疑兵,并晓谕守城者。守城者听后打开城门,魏胜擒获了据城坚守的高文富。
D . 魏胜武艺高强,威震金兵。魏胜善于使用大刀,善于骑马射箭,射箭能左右开弓;旗号叫作“山东魏胜”,金兵远远看见他的旗子就逃走了。
-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忠义士纪律明肃。
②胜为旗十数,书其姓名,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