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桂林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哲学是研究世界普遍规律的学问。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作为中国文明认识世界的核心原理,有着自己关于“普遍性”的认识方式。“仁”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中的“一体”,就是对普遍的体认,但仁所确立的这种“一体”或“普遍”却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从根本上讲,“仁”是一种贯通差别的平等感,是在不取消差别的前提下的“不分别”,是在相互不同的个体之间建立起来的共同感。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仁”的确立方式和价值内涵,正体现了中国文明对于“普遍性”的看法,这正是中国哲学的独特性所在。

        中国哲学是以天下共同体为基本视域的。中国的创生就是大一统的天下共同体秩序建立的标志。在这个统一体出现的同时,也诞生了一种价值关怀,这就是中国哲学。因此,中国哲学的核心关切的正是“天下一家”的天下秩序本身。其背后的支撑是天人相应的宇宙观和历史观。“汤武革命,顺天应人”,就是在说明一种好的政治秩序,必须顺应天人。天人之间则是“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德命观。而德命观也是一种历史观,在此意义上,中国的历史,都是天人互动的结果,中国哲学则是对中国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的原理化。

        中国哲学与当今时代的关系问题,即所谓对“传统”的创新问题,要讲的就是中国文明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道理,也正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道理,它强调历史根源与历史发展之间的相互规定性,一方面历史发展不断深化我们对历史根源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历史根源的认识又必须不断地将历史的发展统摄于自身的根源当中,使历史在根源与发展的互动当中赢得一种高度自觉的主体性,不断从根源中创造出新的主体状态和新的历史局面来。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原理,是要从中国创生的那个时刻讲起的。诞生的主体取决于诞生后的成长对主体的确认,这就是马克思讲的“从后思索”。成长不断赋予诞生以意义,而同时成长的意义也在这种赋予中不断诞生。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才是历久弥新、既久且大的中国,中国文明的传统才是苟日新、日日新的,是在不断创造中存续的。中国哲学的核心主题正是对这种“生生”和“日新”道理的原理性揭示,因此,中国哲学就是对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原理的揭示。

        根据这种原理,中国哲学的精神当然是对传统的保守,但却不是对传统的固守,而是在不断创造中保守传统,在不断生发中光复传统,这才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要义。任何将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的理解,任何将保守和创造对立起来的看法,都没有把握住中国哲学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核心原理,没有把握住古老中国“旧邦新命”的文明和历史的道理。

    (摘编自《澄清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几点偏颇认识》)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哲学具有独特的“普遍性”,它贯通了相互不同的个体,这可从“仁”的理念中体现出来。 B . “仁”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一种在不取消差别的前提下的、一视同“仁”的共同感。 C . 中国哲学在大一统体制建立之后诞生,其关注、研究的核心问题正是“天下一家”的秩序本身。 D . 支撑中国哲学的是天人相应的宇宙观和历史观,中国哲学则是对天人互动的中国历史的理论总结。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起句谈哲学的一般特点,然后在东西方比照中点明中国哲学的“普遍性”。 B . 作者引用“汤武革命,顺天应人”的成说,是为了证明中国历史的“德命观”。 C . 结尾段用“保守”“固守”一组近义词,精准地表明了中国哲学对传统的态度。 D . 本文先讲中国哲学的特点,后针对现实,着重阐述中国发展中的“新旧”关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哲学里,“仁”的理念中有一种贯通差别的平等感,其中“平等”的含义与西方不同。 B . 历史根源与历史发展之间有着相互规定性,这表明我们今天的飞速发展也改变着历史的样子。 C . 马克思讲的“从后思索”,可指导后人不忘过去、反思历史,从前人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 D . 中国哲学是对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原理的揭示,它可帮助我们认识过往,从而了解自然规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