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19八下·余杭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墙洞”实验

        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的首席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博士,因“墙洞”实验而声名远扬。早在1982年,他就萌发了关于没有监督的学习电脑的想法。最终在1999年,米特拉博士的团队在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与毗邻的新德里贫民窟之间的隔墙上挖了一个“墙洞”。通过这个洞,他们放置了一台供任意使用的电脑。

        这台电脑很快在贫民窟的居民、特别是儿童当中引起了轰动。事先毫无经验的儿童自己学会了如何使用电脑。米特拉博士由此得出如下假设:任何一组儿童的基本电脑技能的习得,都可以通过偶发性学习来实现,前提是为学习者创造机会,使其能够用上适当的电脑设备,并且在设备上配备娱乐内容和激励内容,以及某些最基本的人为指导。

        受到实验成功的鼓舞,他们又在中央城镇和北方村庄安放了可供任意使用的电脑。这些实验后来被称为“墙洞”实验。中央城镇和北方村庄两地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墙洞”实验结果,这两个地方的儿童自己学会了电脑操作技能。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后来被称“最低干预式教育”。

    移动扫盲

        教科文组织的移动扫盲项目利用移动电话,来补充和支持为生活在巴基斯坦偏远地区的250位少女开办的传统面授扫盲课程。巴基斯坦的文盲问题很严重,对于妇女和女童的影响尤其严重。全国男性成人识字率为69%,而女性仅为40%。教育研究显示,刚刚掌握不久的识字能力如果没有坚持练习,很快就会丧失,项目规划者希望在女童完成课程之后通过某种方式为她们提供远程支持。

        参与这个项目的学生所在的村庄没有电脑,或是没有可靠的固定线路互联网连接,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唯一途径是借助移动电话。方案教员向学生发送短信,提醒她们练习书写技能或复读作业本上的某些段落。教员还向学生提出问题,女童通过短信方式作答。所有这些活动和交流都旨在巩固女童在面授课程中学到的读写技能。

        在这个项目使用移动设备之前,在完成扫盲课程的女童当中只有28%能够在后续测验中得到“A”级成绩。但有了移动支持以后,超过60%的女童得到了“A”。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目前正在扩大项目的覆盖范围,涵盖了2500多名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1. (1) 什么是“墙洞”实验?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解释。
    2. (2) 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这个项目使用移动设备之前,在完成扫盲课程的女童当中只有28%能够在后续测验中得到“A”级成绩。但有了移动支持以后,超过60%的女童得到了“A”。

    3. (3)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电脑或移动设备可以让学习者在教室外也能获取教育资源,与外界建立联系。 B . 只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学习者可以无师自通地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技能。 C . 移动技术可以覆盖更为广泛的受众,给处于不利条件下的儿童的学习带来希望。 D . 学习虽然变得更加无处不在,但两则材料并没有否定和削弱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