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场所主要涉及基于时间的“记忆研究”与基于空间的“场所研究”两个维度。

        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关注着这两个维度,并且不断在推进两者的整合研究。

        人类回忆过去的能力与习惯往往是与关联在一起的物体、空间场所与事件结合在一起的。意大利建筑师罗西将城市视为人类集体记忆的一个容纳时空、物质、事件的场所载体。博伊尔等学者近来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形态演变与集体记忆之间的互动关系。相比集体记忆来说,记忆场所是更富有生命力,是具体化了的认同;它不仅见证了变迁中的历史与集体记忆,还可以持续性地叙事与传播,正如诺拉认为,集体记忆研究的起点是记忆场所。

        相比那些权威认定的纪念碑式的文化遗产来说,记忆场所更具普遍性、多样性、离散性,更贴近百姓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情感;这些场所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尽管这些场所与城市的整体意象并非一致,或者还没能进入城市的档案馆或者博物馆,但正是它们构成了城镇邻里文化的认同性与多样性,也是人们赖以生活、工作、休闲之处。

        传统的建筑遗产(尤其是“历史地段”)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比较关注集中式的完整意义的历史地段;在国际文物遗产保护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确提出了评估遗产价值和保护状况的三项重要指标:历史性、完整性、原真性;而现实中存在的更多的是碎化的、游离在城镇空间之中的记忆场所,往往难以纳入传统观念中的文化遗产保护范畴里。特别是在当今中国,许多城镇经历了30多年的变迁,如果严格按照现有的标准实施认定与保护,那么现仅有的历史遗存大多是在严格的遗产保护范围之外。比如二、三线城镇中合作社时期的大礼堂、手工艺作坊、茧站、近现代历史码头遗址,充满了集体记忆与社会情感,难以简单确定其是否符合传统的“三性”标准与原则。记忆场所的视角将弥补以往建筑遗产研究的空缺,拓展了历史地段保护的内涵。

        由此可见,“记忆场所”这一概念对于国际历史遗产保护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具有开拓性。通过保护利用具有群体记忆的既有历史场所,使得民众与以往的社会生活建立了关联,在变迁中感受到现有生活的丰富与美满,并且建立文化、社会与身份认同。

    (摘编自陆邵明《记忆场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忆场所与集体记忆研究紧密相关,它见证了许多城镇多年来的变迁和集体记忆。 B . 纪念碑式的文化遗产与城市整体意象一致,然而与百姓生活疏离,缺少文化认同。 C . 记忆场所缺乏历史性、完整性和原真性,难以纳入传统观念中的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D . 现有城镇历史遗存充满集体记忆与社会情感,却不符合文物遗产现有标准和原则。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述多位研究者对记忆和场所关系的看法,论述对记忆场所价值的认知过程。 B . 文章通过比较,突出了记忆场所与传统建筑遗产保护的差异以及前者的保护困境。 C . 文章的论述涉及历史文化、城镇变迁、社会生活和民众情感等方面,全面而客观。 D . 文章以记忆场所研究的两个维度为论述前提,对文化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的论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忆研究与场所研究受到了多个研究领域的关注,推动了学科之间整合研究的进步。 B . 明确文物遗产保护评估指标有利于保护传统建筑遗产,却给记忆场所认定带来困难。 C . 记忆场所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有助于学者以更广阔的视角研究历史地段保护问题。 D . 承载集体记忆的城镇不能得到认定与保护,这会影响民众和以往社会生活建立关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