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伦,相州洹水人。隋世重举秀才 , 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为世歆美。太宗素知名,表直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魏征荐其才,擢兵部员外郎。俄迁给事中,知起居注。帝尝曰:“朕坐朝,不敢多言,必待有利于民,乃出诸口。”正伦曰:“臣职左史,陛下一言失,非止损百姓,且笔之书,千载累德。”帝悦,赐彩段二百。进累中书侍郎。与韦挺、虞世南、姚思廉论事称旨,帝为设宴具,召四人者,谓曰:“我闻神龙可扰以驯,然颔有逆鳞,婴者死人。君亦有之,卿属遂犯吾鳞,裨阙失,朕其虑危亡哉。思卿至意,故举酒以相乐也。”各赐帛有差。
太子监国。诏正伦行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帝谓正伦:“吾儿幼,未有就德。今当监国。不得朝夕见,故辍卿于朝以佐太子。慎之勖之。”它日又言:“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且人主不可自骄,今若诏天下,敢谏者死,将无复发言矣。故朕孜孜延进直言。卿其以是晓太子,冀裨益之。”擢中书侍郎,封南阳县侯,仍兼太子左庶子。出入两宫,典机密,以办治称。后太子稍失道,帝语正伦:“太子数私小人,卿可审喻之。教而不徒,其语我来。”故正伦显谏无所避。太子不从,辄道帝语督切,太子即表闻。帝责曰:“何漏泄我语?”对曰:“开示不入,故以陛下语怖之。冀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
显庆元年,迁中书令 , 封襄阳县公。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素远,求同谱,不许,衔之。诸杜所居号杜固,世传其地有壮气,故世衣冠。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
(节选自《新唐书·杜正伦传》)
-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B . 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C . 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D . 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
-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魏时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本文中的秀才与明清科举制度中的“秀才”所指一样。
B . 表,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奏章,《出师表》《陈情表》都是这一类文体。此处指上表。
C . 起居注,指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因此,亦为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
D . 中书令,宫名。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唐朝初年,唐太宗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正伦身具才华,颇有名声。他先被尚为秦王的李世民网罗在自己门下,后来又得到魏征的推荐,走上仕途。
B . 杜正伦能言善谏,论事称旨。他和韦挺、虞世南、姚思廉议论事务,深合太宗心意,因而受到嘉奖。
C . 杜正伦思虑不周,祸从口出。他在教导太子时,指导不力,太子不从,引起皇帝不满,结果被贬为谷州刺史。
D . 杜正伦心胸狭隘,公报私仇。他因城南诸杜拒绝他的要求,就破坏其风水,此后南杜渐渐衰落。
-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亦有之,卿属遂犯吾鳞,裨阙失,朕其虑危亡哉。
②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索远,求同谱,不许,衔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