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高三上·诸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个题。

    《诗归》序

    (明)钟惺

        选古人诗,而命曰《诗归》,非谓古人之诗,以吾所选者为归,庶几见吾所选者,以古人为归也,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昭明选古诗,人遂以其所选者为古诗,因而名古诗曰“选体”,唐人之古诗为“唐选”,鸣呼!非惟古诗亡,几并古诗之名而亡之矣。何者?人归之也,选者之权力,能使人归,又能使古诗之名与实俱徇之,吾岂敢易言选哉。

        尝试论之,诗文气运,不能不代趋而下,而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然其变有穷也,精神者,不能不同者也,然其变无穷也操其有穷者以求而欲以其是与气争吾以为能为是而终不能为高其宪途径穷而开者与之俱究不办愈劳西愈逶乎此不夹支人真诗之过也。

        今非无学古者,大要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使捷者矫之,必于古人外,自为一人之诗以为异,要其异,又皆同乎古人之险且僻者,不则其俚者也;则何以服学古者之心。无以服其心,而又坚其说以告人曰,千变万化,不出古人,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热者也世真不知有古人矣。

        惺与同邑谭子元春忧之。内省诸心,不敢先有所谓学古不学古者,而第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如访者之几于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入者之欣于一至,不敢谓吾之说,非即向者千变万化不出古人之说,而特不敢以肤者狭者热者塞之也。

        书成,自古逸至隋,凡十五卷,曰《古诗归》;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十一卷,晚唐四卷,凡三十九卷,曰《唐诗归》。取而覆之,见古人诗久传者,反若今人新作诗,见己所评古人语,如看他人话。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何故也?正吾与不得不有所止者。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庶几见吾所选者             庶几:或许可以 B . 又能使古诗之名与实俱之   徇:通“殉”,消亡 C . 使者之                   矫:矫正、纠正 D . 取而之                   覆:回复、答复。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使其心目有所止              激于义而死者也 B . 而又坚其说告人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予人 C . 真诗者,精神为也            若属皆且为 D . 见古人诗久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作者看来,诗歌的形式变化有限,而诗的精神变化无穷,后世诗家若想超越前代,追求更高发展,应更多地去师法前代诗歌的精神。 B . 文章指出了“学古者”与“捷者”两类诗家的弊端:学古者侧重于对古诗形式技巧的模仿,而“捷者”又刻意求异,诗歌大都流于俚俗。 C . 作者认为,真正的诗是精神创作出来的,补救时弊的方法是寻求古诗真正的精神所在,达到性灵相通,古今为一,精神有所寄寓的境界。 D . 此序文气贯通,首尾相映一气呵成,援引实例,有破有立,在逐层剖析中,深入浅出地阐发求“真诗”的论题,丰实了诗歌创作的理论。
    4. (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操其有穷者以求变而欲以其异与气运争吾以为能为异而终不能为高其究途径穷而异者与之俱穷不亦愈劳而愈远乎此不求古人真诗之过也。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熟者也。

      ②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何故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