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高二下·宝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叫做想象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比如说“贫富不均”一句话入耳时只是一笔冷冰冰的总账,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我们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比如我昨天在树林里看见一只鸦,同时还看见许多其他事物,如树林、天空、行人等等。如果这些记忆都全盘复现于意识,我就无法单提鸦的意象来应用。好比你只要用一根丝,它裹在一团丝里,要单抽出它而其他的丝也连带地抽出来一样。“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雕刻家在一块顽石中雕出一座爱神来,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都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风吹草低见牛羊”诸名句都是从混乱的自然中画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看到遗衣挂壁就想到已故的妻子。类似联想在艺术上尤其重要,《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比如《关关雎鸠》章就是拿雎鸠的挚爱比夫妇的情谊。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一切移情作用都起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类的诗句都是以物拟人。人变成物通常叫怍“托物”。“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半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托物是中国文人最欢喜的玩艺儿。庄周、屈原首开端倪。“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甲可以做乙的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

    (选编自朱光潜《谈美》)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想象大多是再现的想象,再现的想象分为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和回想起来的意象两类。 B . 艺术是创造的,单是再现的想象不能创造艺术,必须运用创造的想象才能创造艺术。 C . 选择作为分想作用的基础,在创造艺术当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时选择本身就是创造。 D . 寓言作为“托物”最普通的形式,都是用讲述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拿“贫富不均”这句话和杜甫的诗句对比,旨在说明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不同。 B . 选文通过分析联想、知觉和想象、艺术三者的关系,推理论证艺术离不开联想。 C . 选文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和文学性。 D . 选文略论再现的想象,详论创造的想象及其两种心理作用,详略得当,结构合理。
    3. (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卫风·氓》一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两句是根据类似联想创作的。 B . 李商隐《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 C . 杜牧《过华清宫》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属于接近联想。 D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源自联想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