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高二下·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宇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尽管中国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品类繁盛,但它们的精神气质都是诗性的。中国古典诗歌,既是诗性智慧最直观的物化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中最高境界的是唐诗与宋词。当前,如何才能守护中国诗性文化,最基础的工作是认识与了解它。这是不能偷懒的,只能从一首诗、一首词的阅读与研习开始。由此可知,读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直接关乎着“诗者天地之心”的“大道”。未来世界,决不只是理性文化独步天下,而诗性文化既是理性文化最重要的批判者,同时也是人类要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半。

    (摘编自刘士林《“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中国审美精神的诗性文化阐释》)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诗性文化,不仅体现在传统社会的各个门类,甚至还决定着它们的发展命运。 B . 人们不读唐诗宋词,这是因为读它没什么实际的用处,读它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 C . 西方社会生产方式的风格,是受“主体化”“对象化”文化模式的影响而产生的。 D . 诗性文化的形成和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更和诗性智慧系统及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关。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采用了分类和比较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诗性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B . 文章认为中国诗性文化有多种面孔,并就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C . 文章从主客二元关系层面比较了两种文化模式,对诗性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评价。 D . 文章第三段中论述了诗性文化载体、如何守护及价值等问题,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西方文论的影响,诗性文化的“审美”面孔比较强调感性欲望与主体精神。 B . 与强调征服的西方不同,以诗性智慧为根底的中国文化克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C . 要保护中国诗性文化,必须老老实实地阅读作品,发挥“伦理”面孔的功能。 D . 读诗看似是小事,其实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本体把握,也是对理性文化的批判。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