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高三上·安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登其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 , 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 , 东伐。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 , 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藏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路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由、光,即许由、务光,远古隐逸之士。②木主:木制的灵牌。③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1. (1) 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B .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C .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D .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为“仁”“礼乐”“兼爱”等。 B . 卒,去世。古代不同阶层人的死须依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区别,所以有“崩”“薨”“卒”等说法。 C . 纣,即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史上有名的暴君。 D . 弑君,即指臣子或下属杀死君主。因自然原因致死的则不应归入弑君,如病死、服丹药中毒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伯夷、叔齐有谦让之性。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 . 伯夷、叔齐有忠孝之德。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最终饿死。 C . 伯夷、叔齐有师范之资。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 . 伯夷行为引发后人感慨。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感慨颇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②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