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九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

        第一,以借景抒情为主、以叙事造势为辅,是诗词曲之韵文文体。其中,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以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诗,如《七月》《长恨歌》等;另一种以抒情为主,情中带事;还有一种是事隐藏于诗情画意之后,明其事方可体会诗境和真情。其中,第三种最知名的应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此诗的关键词是“古人”和“来者”。这两个词隐含着一段诗人以乐毅自居、欲在军中施展抱负却反遭贬罚的悲伤故事,以及古代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佳话。由此,“古人”和“来者”都是比喻伯乐。自信有乐毅之才的陈子昂,却找不到可识其才的伯乐,不由得怆然涕下。这样一来,叙事与抒情依然相从相生,只是事隐于情之后。

        第二,以叙事为主,以造境写意为辅,是散文、小说的非韵文文体。其中,小说虽然主要是叙事的,却常伴有诗词曲赋和诗情画意的场景;唐传奇则倏忽奇变,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实为以诗思、诗笔叙写小说。就长篇小说来看,我们就不时能看到其中夹杂着诗情画意的场面。在《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刘备招亲”一类的场景画面屡见不鲜。在《西游记》《水浒传》中,也常见给人带来闲情逸致之乐趣画面。而《红楼梦》叙事如画,愈读愈感诗情画意充盈其内。且不要说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单小说第一回写甄士隐的故事,便可谓一部《红楼梦》的缩影和解读之文眼。一僧一道之《好了歌》,贾雨村中秋吟月之诗,“贾雨村”“甄士隐”的谐音寓意,处处暗藏玄机。

        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形影不离现象的根源在汉字里。甲骨文字里的象形符号至少有两大类:一类是表意的物象符号,如山、水、日、月、鱼、马、牛、羊,一般表现静止的意义,多用来造境写意。另一类是事象符号,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一定空间和时间长度的符号。比如“奠”字,上面是一个盛酒的容器,下面是一个有腿的长台子,将一大容器的酒搬放到一个大台子上,为的是祭祀神明或祖先。一般来说,物象符号多由单一的符号构成,事象符号则由多个物象符号构成。这种事实表明,事象符号是物象符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更为复杂的产物。物象符号一旦进入事象符号群里,原来静止的属性就会被激活起来,从而具有动态性。由此,物象符号和事象符号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存关系。这种相互依赖性和同生性,正是中国文学中抒情与叙事、写意与故事同生共长的根源。 

    (摘编自许建平《读懂中国文学,还得从汉字入手》)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词曲之韵文文体一般以借景抒情为主,但也包括以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诗。 B . 只有了解黄金台之典与陈子昂的抱负与遭遇,才能读懂他怀才不遇的悲怆。 C . “三顾茅庐”“刘备招亲”在叙事场景之中常夹杂着许多诗情画意的画面。 D . 甲骨文中多个物象符号构成更高阶段、更复杂的、具有动态性的象形符号。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融为一体。 B . 文章第二段与第三段分别从韵文文体与非韵文文体两个角度阐述了首段的观点。 C . 第四段分析了甲骨文两种符号的共存关系,指出中国文学的特点与汉字的关系。 D . 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特别是汉字象形符号的举例,便于读者明白汉字特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叙事诗与小说均以叙事为主,但是叙事形式不同,一属韵文,一属非韵文。 B . 读《长恨歌》、《好了歌》、唐传奇等中国传统诗歌,都可以从汉字入手。 C . 《红楼梦》或穿插诗歌,或利用谐音手法,暗示情节发展,提供解读思路。 D . “奠”字以盛酒的容器、有腿的长台子等物象符号,表达祭神祀祖的含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