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高三上·湖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四叔父文

    (明末清初)张煌言

        呜呼!叔父其死狱中矣!其得疾而殒耶?抑感愤引决耶?侄自丁国难,倡义辞家,迄今十有七载。吾父见背,路隔华夷,奔丧无所,至今抱恨终天。嗣是门衰祚薄,犹幸叔父支持。岁时伏腊,祖宗血食,不绝如线,今则已矣。

        春仲侄提师北还,始知叔父于正月下浣,被虏拘禁,业赴省狱矣。侄闻之,痛心疾首。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未几而讣音果闻矣。吾弟昌言,以虏网四张,幸而得脱。潜鳞戢羽,将母芦中,既不能橐鱣相救,亦不能含敛躬亲,故叔父易箦之期,竟不可闻。而讣音亦得之友朋之书。及六月三日弟来,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始敢为位而哭。

        叔父年已逾耄,因侄抗节,遂以瘐死。是叔父因侄而亡,侄宁不痛心乎!古来教子弟者,动以忠义为训,岂意忠义可为而不可为耶!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今逆虏弃天经,致人彝,株连波系,致叔父毕命圜扉,侄独无心,能不肝肠寸裂耶?

        侄自倡义以来,屡蹶屡奋,几于啮雪吞毡,卧薪尝胆,虏招之不应,购之不克,始逮及妻孥。故新妇与祺儿,锢狱已经十载,侄义不返顾。自分为刘琨、为卞壶矣。何期复贻祸叔父耶!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及已亥侄入长江,连下名城数十,虏遂恨侄畏侄且忌侄,而诛求不遗余力。即我姊与姊夫及二三故交,亦在不免,而况叔父乎?呜呼痛哉!

        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长,止生侄一人。二叔早亡无嗣。三叔以考终,生从兄弟三人。长嘉言,次昌言,次德言。叔父无所出,昌言遂为承祧。然初无家人产,今叔父既逝,侄与嘉言皆在军次,归里无期,德言尚稚弱,恐不任箕装,则高曾之不祀忽诸,是侄未能报国,先已亡家矣。呜呼痛哉!

        近者闹共主蒙尘,而侄且重遘家难,天道其果有知耶?其果无知耶?岂春秋大义,徒虚语耶?侄不能为复楚申胥,必须为奔鬲臣靡矣。但既无秦庭可哭,又鲜有高可奔,恐终当为伏柱豫让耳。呜呼,归榇何时,拊棺莫望,徒有泣血而巳。呜呼痛哉!

    (选自《张忠烈公集》,有刪减)

    【注释】①橐鱣(tuó zhān):指衣食。②易箦(zé):指病危将死。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嗣是门衰薄                :愧怍。 B . 被虏拘絷,赴省狱矣        业:已经。 C . 叔父雁行有四人                雁行:兄弟。 D . 而侄且重家难                :遭遇。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知叔父四月十三日捐馆        指从此往十五都予赵 B . 虏招不应                    不知东方既白 C . 嘉言皆在军次            鸟兽不可同群 D . 果无知耶                远而无所至极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煌言“倡义辞家”坚持抗清斗争,“屡蹶屡奋”,清廷“招之”又“购之”,然而无论怎样都无法动摇他报国的忠义之心。 B . 张煌言“义不返顾”的斗争,“连下名城数十”之后,清廷对他“恨”“畏”“忌”,却又无奈,便将其四叔、妻儿等拘捕。 C .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江山易主而自己“未能报国”的“愤”,以及“因侄抗节”使亲人遭受“株连波累”的“亡家”之“痛”。 D . 本文情感真挚,“肝肠寸裂”“泣血”等词表达了作者对四叔因己而逝的痛心;“呜呼哀哉”的反复使用,令人唏嘘不已。
    4. (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自    古    何    代    无    废    兴    其    间    必    有    忠    臣    义    士    仗    节    抗    旌    思    扶    王    室因以    倾    家    者    往    往    有    之    若    尊    行    受    祸    亦    不    少    概    见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未几而讣音果闻矣。

      ②何期复贻祸叔父耶!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