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0九上·吴兴期末)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重拾“戒尺”,能否让教育更完整

        11月22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规则》公布三天,围绕讨论的焦点、操作的难度、未来的方向,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教育惩戒的理性讨论。

        现实有点难:“孩子犯了错,老师说不得、碰不得、惹不得”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政认为,这里有教育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随着‘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情感教育’的兴起,再加上一些类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教育名言无限制夸大教师的作用,使学生犯错的压力部分转嫁到了教师身上。”

        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还有家庭对孩子养育“质量”需求不断提升的原因。“家长对孩子成材提出高要求,但是对如何面对孩子犯错又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很多孩子家庭教育这一关就没有过,没有养成良好的规范,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这些责任全都到了学校、教师身上。久而久之,本该家校之间共同分担的教育责任愈加失衡,其实,受害者是孩子。”

        北京市101中学原副校长严寅贤说,还有教师压力过大导致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失衡”问题。某些法律法规规定了一些行为的底线,“压力之下,一些教师确实只敢‘引导’,不敢‘惩戒’。”

        指引明确了:“当孩子犯错时,老师这么做没问题”

        在国外,不少国家对于惩戒权有自己的标准。英国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会使用的惩戒方法一般包括:室外立正反思、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等。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其父母还将面临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

        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新加坡,则保留了“鞭挞”等方式。

        此次的《规则》规范了哪些行为?它给了教师一份指引,“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你这么做没问题,批评、留校、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适当的体育训练都无可指摘。”

        《规则》也明确了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与权力,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适度的惩戒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规则》也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而能够主动约束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另外,《规则》也为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实施的教育惩戒,给予申诉的权利。”

        用好需功夫:“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需要社会各界参与”

        山西省特级教师刘补明认为,选择和把握惩戒的权力对教师来说,具体实践中能不用则不用;情况不清楚、证据不确凿不用。同时,切勿滥用。有错即惩,小错重惩等均属滥用。第三,切忌乱用。即要严防惩戒的失度与失范。这要求所有基础教育工作者深入全面准确地学习、理解和执行规则。

        有了规则,如何用好?赵刚认为,需要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庭和学校需要“共担责任”。“可以向国外学习的是,家长和教师应该有一个共同组织,对一些教学过程中的争议进行评估界定。目前我们有家委会,但和教师是分开的。家长和教师应该站在一起。”

        “首先,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能力,信任教师,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空间。其次,应该改变评价方式,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应该回到教育本源,避免因为成绩、升学压力等给予他们一些不适度、偏颇的评价标准。总之,让教学活动真正回归教育本身。”申素平最后说。

    (选自《光明日报》,2019.11.25有删选)

    1. (1) 以下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 . 孩子犯了错,老师不敢惩戒的原因有很多,高政认为,一些无限制夸大教师作用的教育名言也有一定的责任。 B . 《规则》明确告诉教师,批评、留校、体育训练、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都是适当、适度的惩戒。 C . 在刘补明看来,选择和把握惩戒的权力对教师来说,具体实践中尽量不用。有错即惩,小错重惩等均属乱用。 D . 申素平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回到教育本源,避免评价孩子的成绩,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空间。
    2. (2) 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理清全文脉络。

    3. (3) 对于“重拾戒尺,能否让教育更完整”这一议题,你怎么看?写一段话论述你的观点。要求:①观点鲜明;②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③论证要合理;④10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