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三上·咸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丰富资源。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放大,受到众多青少年喜爱。古风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动漫、网游、Cosplay、网络文学以至网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由此,古风发展过程中总有小众与大众、兴趣与商业之间的矛盾和平衡。其实,音乐、服饰、文学等各个细分领域都存在相近规律:一开始,几个深度爱好者基于共同兴趣形成小圈子,交流作品,分享心得;随着知名度和吸引力越来越大,更多追逐时尚者进入,打破小圈子的交流语境;有了更大社会关注以后,商业模式介入,兴趣爱好不再是主要推动力量,出于成本考虑,商业运作难以支持初创者般的无条件投入,商业营销也常有标新立异之举。所有这些,在忠实粉丝看来就是“变味”,于是,追求“纯粹”者又开始另起炉灶。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自孙焘《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8月2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风之所以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是因为年轻人追逐时尚的天性。 B . 古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十余年前,其流行的群体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C . 虽然古风爱好者在古风审美上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但其内在取向还是一致的。 D . 古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兴趣爱好和商业运作之间的矛盾。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抽丝剥茧探究了“古风”流行的本质。 B . 文章先对“古风”下定义,再分析“古风”流行的原因及发展特点,最后提出应对措施。 C . 文章对“古风"的流行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认为”古风”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 . 文章对“古风”的议论分析极具辩证性思维,也具有深远的历史眼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少年轻人喜欢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并不意味着他们想要复古。 B . “古风"满足了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因而受到众多青少年的喜爱。 C . 商业运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古风”“变味”,但“古风”的发展并未因此而终止。 D . “古风”的流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作用,不可简单粗暴地否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