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三上·安庆期末)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年间,广州的外商聚集区——蕃坊之繁荣。主要为外商服务的翻译也逐渐增多,但据史料记载,在京城礼宾院(宋代专为接待各国使节设立的机构)服务的译员,身份地位很低,逢年过节接受朝廷赏赐的时候,不过与奶酪匠同列。

        但由于翻译与外商甚至外国使节打交道,时有突然发达的机会。据史料记载,当年有个名叫王元懋的人,因家境贫困,到庙里打杂谋生,遇见了一个通晓“南蕃诸国”文字的老僧。老僧看王元懋勤快乖巧,将自己通晓的外语渐渐传授于他。后来王元懋逮了个机会随船出海,来到占城国(位于今越南南部)、,当时占城古国正急着跟大宋朝廷“攀亲戚”,以获得保护,通晓两国语言的王元懋很快成了国王的座上宾,充任翻译之职,后来又娶了公主,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变身“驸马爷”。

        像王元懋那样靠外语技能改变人生的平民并不罕见。据不少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宋代,广府地区已有很多有胆识的商人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多古国“闯世界”去了。他们脑子好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向朝廷进贡的使团做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

        广州是外贸大港,市舶司雇有专业译员,位于西城的蕃坊及中外居民杂处的扶胥港还有不少民间翻译。这些翻译不可能个个正派,欺负外商语言不通,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并不少见。一旦外商之间出现诉讼,地方官不得不依赖翻译提供的证词断案,翻译甚至接受利害关系人的请托,提供伪证,为此,《宋刑统》还有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广府有两个外商因债务纠纷闹上公堂,翻译收了欠债人的好处,胆大包天,居然跟地方官说,听原告的意思,不是因债务纠纷才上公堂,而是因天气久旱,愿自焚献祭,向老天祈雨。地方官难辨真相,居然命令皂吏把告状的外商推出去烧了,以完其心愿.,陈郁感叹说:“生死之机,发于译者之口。”

        不过,愿意啃硬骨头的官员也还是有的。南宋名臣向子锺在广州任职期间,就曾自学外语,以便公正断案。他命人找来朝廷培养皇家翻译使用的蕃书《千文》以及其他几种外语教材,自己一一看完。此后,他向蕃商发布的命令告示以外文书写,外商因纠纷闹上公堂,翻译一看判官老爷懂外语,不敢再随便糊弄,诸外商欢欣鼓舞.向子诬“清明之声,播于海外”。

        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这样的做法也使无良翻译收敛不少。但细看史料,我们就得承认,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这不得不让人在钦佩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地方官的同时,难免又发出遗憾的叹息了。

    (摘编自《宋代广州就有翻译了,然而这个行业说起来很心酸》2019年2月22日《广州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的翻译身份地位虽然都很低微,但他们时常有突然发达的机会。 B . 有胆识的翻译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国,他们的地位就会比在国内高很多。 C . 广州有一些不正派的民间翻译常常有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 D . 清正廉明的地方官为了能够公正断案常常会自学外语,深受外商的好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
      A . 本文先交代宋代翻译增多的背景,再摆出事实,从而说明当时翻译地位不高。 B . 本文的例证比较丰富,如王元懋、陈郁、向子諲、清正廉明的地方官等。 C . 本文采用了引用例证,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D . 本文论证使用的语言既准确明了义充满现代感,既严谨科学义生动活泼。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足(   )
      A . 在宋代,既有官府的译员也有民间的翻译,两者并不都足为外商和外国使团服务的。 B . 《朱刑统》中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说明宋朝足比较注重保护外商权益的。 C . 当时宋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朝廷和民间的对外贸易往来也很频繁。 D . 在宋代,翻译的地位比较低主要足因为当时的人们更看重读书取上和农工商发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