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共享单车尚未到盖棺论定的时候,但这一创新留给人们的思考仍是略带苦涩的,共享单车的逻辑起点是符合市场期待的,即补足公共服务的细分领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本的大量涌入,跑马圈地的商业模式,与有限城市空间的激烈碰撞,“公地悲剧”造成的单车资源巨大耗损,最终将共享单车拖入难以为继的运转轨道。
共享单车对公共空间无所顾忌地侵占,以解决公共服务难题的名义制造了公共服务难题,是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背离;为了抢占市场,不惜过量供给单车,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也背离了“共享经济”的题中之义;对用户押金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乃至制造退出的不自由,也违背了基本的商业伦理,更进一步重挫品牌公信力,造成用户进一步流失。共享单车在这些颇为基础的规则上走错方向,尽管其表现形态具备令人炫目的互联网诠释,也难以避免今天的这场整体性后撤。
(摘编自《共享单车陷困境:互联网思维不是悬空之物》,2018年11月30日光明网)
材料二:
共享经济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人们“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现在又似乎眼看它陷入了某种僵局。
如今共享单车市场已经从拼投放数量,走向拼服务、拼用户体验,对共享单车的管理也需要摒弃“一刀切”的“禁投”思维,努力挖掘市场潜力和红利,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过去共享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资本的自发式推动,现在监管与平台的深度磨合将变得更为重要。
时间倒流,如果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因政策原因“推迟”10年出现,今天中国的经济格局恐怕会大不一样。对待共享经济,也应该有这样的历史眼光。共享经济现在或仍难言成熟,但却已经深嵌于社会。
(摘编自《给共享经济弯路“试错”的包容》,2018年12月6日《经济日报》)
材料三:
[注]E为英文estimated(预计)的首字母。
(摘自《2018 中国共享单车发展现状专题研究》,2018年12月25日艾媒咨询发布。)
材料四:
从昔日倒掉的数家共享单车企业到今日的ofo,共享出行企业的生死都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曾经站在风口的新经济、新业态在资本的裹挟下野蛮生长,快速消耗资本却难以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随着资本的离场,企业因无力负担扩张和运管成本而举步维艰。
企业需要为投资人负责,也需要为社会负责。倘若企业无法解决无序停放、占用道路等新的城市治理问题,共享单车的下半场或将提前收场。
回过头来看,ofo 多达1200万的排队退押金用户数字既是共享单车生存困局的铁证,更是共享出行巨大需求的铁证。从这点来看,共享经济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可观的,但需要尽快建立健全押金管理制度,并鼓励采用免押金模式替代,从而走出“押金难退”的泥沼。
(摘编自《“小黄车”可以黄,但共享单车不该黄》, 2018年12月24日《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