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三下·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如其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道德品质相一致,风格是道德的外显;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性格、气质、才情、学识、情感等相联系。立身和为文不可分离;言为心声,风格也应是作者个性特征的自然流露。

        单从个性上看,时间是性格定型的关键因素,这种通过时间积淀的性格特征产生的行为惯性,是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改变的。再从主观上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者在感受、体验、表现社会生活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个人特征。文风与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生活阅历、社会实践同一进程的产物,两者互相影响,具有相关性,自然可能导致文如其人的现象。尽管作者所言之物可以饰伪,但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性。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一个人既然要为文,甚至是有些难以使其文不如其人的。在这个意义上,“文如其人”的确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

        但是,“文如其人”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文如其人”是一个宽泛的命题,既包含了知性、气性方面的问题,也包含了情性、德性方面的问题。知性、气性与情性、德性属于不同性质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文如其人”问题上的争论中,混淆了人的气性特征与德性特征这两个不同的层面。知性与文法的关系、气性与风格的关系,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一种必然的对应,实然的存在。而情感表达真实与否问题,人品的好坏问题,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与文不是必然性相关,而是或然性相关。既是或然相关,就有“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文、人相悖的突出表现。

        此外,文、人相悖还有文、人关系中的外力牵引因素。作品的形成大多出自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不能超绝于世外。由他人、社会所形成的外力一并涌入,往往对作者构成有形或无形的牵引。政治权力的影响在这种外力牵引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时代的文章,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在政治开明时期,作者的自由度相对大,没有或者相对较少约束,这种自由自然可以反映在文章的风格上。在政治严酷时期,作者失去创作自由,有的作者也不得不俯仰从人、随俗为言,文章中就会出现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现象,导致言与志、文与人之间拉开距离,产生不同形式的文、人相悖的现象。一种表现是,作者屈就压力地歌功颂德,投其所好地鹦鹉学舌;另一种表现是,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作者不敢铮铮有声,只好采取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隐晦方式尽管形式上与违心迎合不同,但在本质上同样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

    (摘编自张世明《文如其人乎:人格观念与中国考据学方法》)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道德层面来看,“文如其人”是指立身和为文的统一,风格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 B . 从文风与作家性格特征的必然性相关的角度看,“文如其人”这一说法具有其合理性。 C . 由于文、人相悖,所以情感表达的真实与否、作者的人品好坏,与文章本身并不相关。 D . 在政治严酷时期,失去创作自由的作者只能随俗为言,文章就会出现言不由衷的现象。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阐释了“文如其人”的两种不同内涵,并以此为立论前提展开论述。 B . 文章分析了“文如其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论证过程中体现了辩证的思维。 C . 文章对比了随俗为言与隐晦表达两种现象,论证严苛政治会遮蔽真实的人性。 D . 文章主要从个人内在因素和社会外力因素两个层次来分析文、人相悖的原因。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混淆了人的气性特征与德性特征这两个层面,“文如其人”的问题可能会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B . 在政治开明的时期,政治因素对创作的影响较少,作者的自由度相对大,更易做到“文如其人”。 C . 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不能简单地认定“文如其人”而依据文章去推断作者的道德或个性特征。 D . 文学作品用隐晦方式表达主旨,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更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