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0九上·婺城期末) 小说阅读

    茶之殇

    顾文显

        ①客人在小木桌前坐下,黄阿财把一盏茶双手奉上。

        ②好茶!客人失声赞叹,他轻吹了一下茶雾,眯着眼凑近茶盏,一副怡然享受的神情。片刻,才用嘴唇沾了下茶汁,细品再呷,再品;然后,饮一大口,微闭上眼,良久不出声。

        ③黄阿财紧张得如同一个等待判决的囚徒,大气不出。他想知道这位行止不俗的客人如何评价他的茶,却又不敢问,对方如果说出他最怕听的话,他情何以堪。

        ④“神品!”客人到底还是开了口,“好茶呀。此茶生于赤土地,日光温而不炽,早晚露水充足,当为茶林南边面临池塘,雾气蒸腾又被微风吹拂,围绕茶林……”

        ⑤“太对了!”黄阿财眼睛大了一圈。

        ⑥“此茶是明前茶,可惜釆摘时淋了雨水。”

        ⑦黄阿财皱起眉头回忆,果然路途遇雨,尽管他把蓑衣蒙在茶篓上,可下坡时摔了一跤,蓑衣从茶篓上滑落,茶叶可不就淋了点雨。

        ⑧“先生真是神人。”

        ⑨“神人不敢,对茶略知一二吧。”客人微笑,“你这水也好,是山泉,山高至少五丈。”的确如此!黄阿财佩服得五体投地。

        ⑩客人边品茶,边点评,黄阿财不断换茶、换水,客人沾唇便点破,这茶长处在哪儿,瑕疵在哪儿,甚至烧水用的什么壶,壶中水多滚了片刻都一一细数,如亲眼所见。

        ⑪黄阿财活到四十多岁,接触的茶客不计其数,从来没见到甚至没想到有如此识茶的奇人,夸奖他的茶比夸奖他的儿女都让他欣慰,并且,人家夸得是如此得体。

        ⑫两人真是相见很晚,话题离不开的就是个茶字。于是,客人提议,结拜为异性兄弟吧,黄阿时求之不得呀。

         ⑬“茶有高贵雅洁出世的气质,贤弟所植茶树,处处凝结心血,这茶如被皇上看到封为赏品。”到此时客人才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原来是途经此处去北方上任的知府!

        ⑭仁兄离开,黄阿财送上最好的茶,两人紧紧拥抱,泪洒襟袍。

        ⑮黄阿财对茶又多了些认识,他一片心思越发用在了茶上,他牢记对仁兄的承诺,分手之后,终日盼啊盼,直盼到新茶下来,必把最好的茶以祖传秘方密封,托商旅捎去北方,请仁兄品尝到他做弟弟的一片心意,哥哥也捎回一些北方的土产作为答谢。

        ⑯茶成了兄弟传送情谊的使者。

        ⑰一晃五年过去了。

        ⑱苦哇,少了茶,知音信息不知;而有了茶,渴望见面的感觉日炽,黄阿财一天比一天更思念仁兄。最后,达到茶饭无心的地步。他带上最精心采摘制作的好茶,亲自去北方探望兄长。黄阿财沿途只住鸡毛小店,饭后,旅客们并不马上入睡,大家天南地北闲聊,渐渐地话题就转到了赃官身上,说某知府如何如何吃人不吐骨头,地皮刮掉三分,百姓怨声载道……一时听得呆了,那赃官不正是他以茶相知,朝思暮想的仁兄吗?

        ⑲黄阿财如何肯信这道听途说,仁兄品性高洁,言行卓尔不凡,不入俗流,必是有人因妒生很,中伤于他。他次日起大早赶路,把双耳用棉团塞上,不听那些流言蜚语。

        ⑳然而塞住耳朵,却不能捂住双眼。道入仁兄管的境内,黄阿财看到的是田地荒芜,满目苍凉,路人骨瘦如柴,有许多更是拄棍挎筐外出乞计。他把棉团扯出,这回灌入双耳的全是诅咒他那仁兄的恶言恶语,人们把那位知府称作瘟神,家家茅房里竖着一块木牌,写着“瘟君正位”……

        ㉑黄阿财浊泪如雨。

        ㉒为什么还要面见本人验证呢,把辖下的百姓治理到如此贫穷,此官不杀,天理何在?然而,这不是他一个百姓能做到的。

        ㉓黄阿财再不向前一步,他找了个无人管理的臭水塘,把茶叶丢进污水里,嘴里喃喃道:“他本来可能是一撮好茶,只不过经世俗这浊水浸泡,并且泡得太久,味道焉能不变……”

        ㉔黄阿财回乡,一把火将茶林点燃,乡邻们谁也劝不住。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11期)

    1. (1) 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请按下面的提示,在方框内填写内容。

      ①按“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情节结构来梳理。

      客人品茶,阿财紧张——①——② ——阿财回乡,火燃茶林

      ②按“期待一破灭”的心理线索来梳理。

      黄阿财渴望与兄长见面

    2. (2) 知府是个“吃人不吐骨头,地皮刮掉三分,百姓怨声载道”的赃官。但文章前半部分却花费大量笔墨写知府如何品茶,如何点评。你觉得本文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知识卡片:铺陈是一种写作手法,也称铺叙、陈述,即对某一事物详细地、反复地描写叙述。它的好处是能淋漓尽致地描绘事物,丰富细腻地表达情感,为文章蓄势。

    3. (3) 下面这段文字是原文的结尾,有人认为没有这个结尾,文章更简洁;也有人认为,有这个结尾,文章的主旨更明确,对此,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乡邻们说,茶无非是棵树。他说,不,树通人性,当年那赃官在茶林中行走,经他沾染的茶就算再醇,也为欺世之味,不毁掉重植,他情何以堪!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