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19八下·宜宾期中) 新中国六十年民生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材料一: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二: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1960 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饭,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广西大力推广“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三: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公斤,城乡人民穿着质量大有提高……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进入新千年,百

    姓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 (1) 据材料一概述建国初期的民生状况。列举党和政府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举措。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指出这一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的重大失误。这失误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 (3) 材料三折射出这一时期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指出推动新发展的原因。
    4. (4) 新中国六十年民生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