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小题。

        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以后又多少年,才有人来到这里。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40米的光明顶之旁的炼丹峰上,飞升了。

        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阻不住他。他是李白。他逸兴横飞,登上了海拔1860米的莲花峰,黄山最高峰的绝顶。有诗为证:“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李白在想像中看见,浮丘公引来了王子乔,“吹笙舞松风”。他还想“乘桥蹑彩虹”,又想“遗形入无穷”,可见他游兴之浓。

        又数百年,宋代有一位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看来那时候只能这样,白天登山,当天回不去。得在山顶露宿,也是一种享乐。

        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汪瓘以“从者七人,二僧与俱”,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登山队,“一仆前持斧斤,剪伐丛莽,一仆鸣金继之,二三人肩糗执剑戟以随”。他们只到了半山寺,狼狈不堪,临峰翘望,败兴而归。只有少数人到达了光明顶。登莲花峰顶的更少了。而三大主峰之中的天都峰,海拔只有1810米,却最险峻,从来没有人上去过。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

        登天都,有记载的,仅后来的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1. (1) 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2. (2) 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3. (3) 这一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4. (4) 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