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0九下·顺德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让文明之花长开

    李斌

        ①古人言:“风有厚薄,俗有淳浇。”社会风俗的改易、文明风尚的养成,遵守怎样的规律,又有 怎样的经验可循?

        ②一种新风尚犹如一颗种子,历经岁月洗礼方能枝干遒劲、苍翠挺拔。以生态文明为例,砍树容易 造林难,改变人的观念和习惯更难。但是,风尚总会在点滴积累中慢慢变化。从一棵松发展到百万亩林海的河北塞罕坝林场,60多年接力植树造林的山西右玉,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转变的 内蒙古库布其,这些创造了生态建设奇迹的地方,同样创造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经验。在经年累月地 增绿护绿中,干部群众养成了视林木若生命的生态文明观,建立起以绿色发展为己任的生态责任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成为装点祖国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③的确,精神的成长、文化的发展、风气的变化,相比物质文明进步而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既需 要重视方式方法,也考验定力耐力。近年来国家正全面开展创文运动,其难度最大的地方则是让习惯符 合文明、让文明成为习惯。社会文明进步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个人而言,这种“文明” 体现在对“习惯”的约束上。无论是保持环境卫生中要求大家不乱扔乱吐、推动垃圾分类,还是维持交通秩序时要求大家不乱闯乱停、车辆礼让行人,其实都是一个帮助市民转变生活习惯,让习惯符合文明 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能得到良好坚持,那么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让文明变成一种自觉、一种习惯。然 则这个过程必定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及足够的定力与耐力。这其中,人的能动作用尤为关键。从蛮荒到开化,从落后到先进,在时间的催化过程里,人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最具决定作用的酵素。与此同时, 加强制度建设,善于“两手抓”,推动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④中医有一句话,叫“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弘扬新风尚,改易旧习俗,治标与治本皆不可 忽视。比如作风建设,既离不开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整治行动,也离不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韧劲,否则就可能功败垂成。古人总结得好:“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精神文明建设, 需要“滴水穿石”的韧劲,“铁杵磨成针”的功夫,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境界。

        ⑤文明风尚养成,快慢结合更有效。绿色出行在中国社会刮起新风潮,共享单车犹如一夜春风般, 数以万计地遍布中华大地。然而当潮水褪去,堆积如山的废弃共享单车却成了新的环保问题。让我们不 禁问低碳出行的生活新风尚在中国社会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蔚然成风?毋庸置疑的是绿色发展方式,正 成为国际社会生活新风尚。这是应该予以肯定和赞扬的。也应看到,“变成法易,变世风难”。难就难 在移风易俗最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因此更要强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我们全方位发力建设生态文 明,提倡低碳环保、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等理念,时时处处推广这种新风尚,就是为了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共识、绿色生活成为人人的生活方式。

        ⑥“风气之变必以渐也”。涵养时代风尚、建设精神文明、锻造核心价值,应固本培元,激浊扬清, 与时俱进。正如马克思所说,“再没有什么比利用时间和机会更能促进我们事业的兴旺”。切准文明风尚的快慢规律,在常和长上走心入脑、润泽灵魂,定能让文明之花长开,精神之河长清。

    (选自《人民日报 》2019 年 08 月,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精神的成长、文化的发展、风气的变化有个缓慢过程,我们需要足够的定力及耐力。 B . 文章开头段引用古人言,通过设问,点明文章论题,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 . 第②段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论证,具体形象地阐述风尚总会在点滴积累中慢慢变化。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引出论题,然后分析风尚形成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
    2. (2) 下列与文中“文明风尚的养成”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三亚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环境整治,营造一个洁净舒适的投资营商环境,切 实把文明的种子撒向全市各个角落。 B . 我市采取多项措施引领市民健康生活,公园广场、专业的体育场馆等,处处可见健身者的身影,市 民的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新时尚。 C . 近来,小到洗车、水站,大至商会、球会等服务行业,纷纷实行“会员制”,“预付消费”在我国 的商业活动中已成为热门消费方式。 D . 顺德城区涌现了一大批环境美、居民赞的社区街巷,居住环境整洁优美,街坊邻居之间相处融洽、 互帮互助,文明和谐蔚然成风。
    3. (3)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垃圾分类”成为社会新风尚。

          2019 年 7 月 1 日,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一场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战役在 上海打响,北京、广州等超大城市迅速跟进。垃圾分类纷繁复杂,需要每个环节都下足功夫。与之匹配的,是“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监督机制,如果不按标准分垃圾,收运单位可以拒绝接收,这样就保障了全程分类效果的实现。

          因垃圾分类改变了百姓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部分人员短时间难以适应。所以,战役打响刹那,社 会各界意见纷呈,支持反对之声夹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