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0八下·北海月考) 现代文阅读

    “朋友圈”的前世今生

        ①近年来,微信风头正健,男女老幼皆会在“朋友圈”里晒晒个人私事,传传八卦新闻。实际上,“朋友圈”并不是 21世纪的专属产物,早在几个世纪前,甚至更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a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

        ②荷兰历史学家苏菲研究了这段有趣的历史细节,发现从 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用纸书记录朋友圈的种种,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这些书刷“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今天的职业社交网站,其目的是求教方家。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纸书。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

        ③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成为名媛淑女。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 b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则更像脸书和微信,晒晒与朋友、钦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

        ④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 c传说1400多年前,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看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大为折服。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点赞”了吧?

        ⑤正如《圣经》中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d现代人自以为时髦的“朋友圈”,在几百年甚至千年前就已经被中外古人们抢先体验了。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1. (1) 对文章的标题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的内容和事物的特征--“朋友圈”的历史和今天。 B . 标题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C . 标题总领全文,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D . 标题引用热门话题,贴近人们生活。
    2.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从语言特色看,本文属于生动说明。 B . 说明文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本文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C . 本篇说明文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 D . 第④段划线句中的“传说”一词表示猜测、并非经过证实,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3) 下列对文中各句的说明方法判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 a句运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朋友圈”是各类社会媒体的祖先,有着悠久的历史。 B . b句运用作诠释,突出地说明了女孩版朋友圈的特点。 C . c句运用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古人旅途中题诗刻字发朋友圈,既体现文章品位又获得陌生朋友点赞的情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 d句运用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朋友圈”的历史悠久,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