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上饶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华文化有关民族问题有两大立场:一是所谓“夷夏之辨”,倡导“用夏变夷”;另一是所谓“夷夏一体”“王者无外”。就前者而言,它承认诸夏与夷狄之间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不以种族归属为标准,也不以地域远近为界限,而是以文明进化程度为标准。由于所处位置以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占主体地位的华夏民族自然认为诸夏代表着文明与先进,而夷狄则代表着野蛮与落后,历史的进程当以诸夏为中心,以诸夏的文明影响和改造所谓的夷狄,“用夏变夷”,使得夷狄逐渐向先进文明过渡,最终实现大同的理想,而国家统一的理想形态,也是统一在诸夏为主导的旗帜之下,至少要以诸夏的文化为鹄的。当然,对这种诸夏本位观,国内少数民族不一定完全赞同,汉代时中行说与汉廷使节辩论时亟论匈奴风俗文化之优长,称说:“约束径,易行;君臣简,可久。一国之政犹一体也”,就是证明。有些汉族人士也不乏类似的见解:“(匈奴)事省而致用,易成而难弊……法约而易辨,求寡而易供。是以刑省而不犯,指麾而令从。嫚于礼而笃于信,略于文而敏于事,故虽无礼义之书,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记,而君臣上下有以相使”。这无疑是一种博大宽宏的胸襟,实际上成为了各民族开展交流与融合,实现天下安全的重要基础。就后者而言,“王者无外”“夷夏一体”,意味着天下乃是“统一”的天下,“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的普天之下,“六合之内”均为“皇帝之士”。所以,华夏的天子不仅是汉族的天子,更是全“天下”的天子,所谓“王者博爱远施”,故尔“外内合同,四海各以其职来祭”;“德行延及方外,舟车所臻,足迹所及,莫不被泽。蛮、貊异国,重译自至。方此之时,天下和同,君臣一德,外内相信,上下辑睦”。按照这个逻辑,国内不同的民族自然可以各处其所,进而走向融合,统一于天子的号令之下。

    这两种民族文化观念,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整体,彼此互为弥补,共同作用于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应该指出的是,“用夏变夷”的深层文化含义,是视夷夏关系为可变的实体,而非不变的顽石,两者的区分,仅仅在于道德、政治方面,而与血缘种族、地域环境无关,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夷狄因文明程度提高而可以进为中国,中国也可以因文明的毁弃而退为夷狄。而何休的观点更在民族融合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详。故崇仁义,讥二名。”很显然,这是种具有明显的平等意识,视天下为一家的民族观。

        至于“王者无外”,则是致力于化解国内不同民族的对立与矛盾,使其认同于“天下”统一的伟大理想,强调华夏与各少数民族的和谐相处,并在各方面时机、条件成熟之后一步步走向融合。这样,便为历史上开明的统治者推行“胡汉一家”的进步民族政策,维护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王者中立而听乎天下,德施方外,绝国殊俗,臻于阕庭。凤皇在列树,麒麟在郊薮,群生庶物,莫不被泽。非足行而仁办之也,推行仁恩而皇之诚也。范蠡出于越,由余长于胡,皆为霸王贤佐。故政有不从之教,而世无不可化之民。《诗》云:‘酌彼行潦,挹必注兹。’故公刘处戎、狄,戎、狄化之。太王去豳,豳民随之。周公修德,而越裳氏来。其从善如影响。为政务以德亲近,何忧于彼之不改。”中华文化这种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的价值观,毫无疑问在促进民族融和、进而巩固和发展天下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黄朴民《新天下主义安全观?——中国古代的天下安全战略述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夷夏之辨”承认诸夏与夷狄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只与文明进化程度有关。 B . “用夏变夷”所追求的天下大同理想是以诸夏为主导的,少数民族一切需以诸夏为鹄的。 C . 中华文化有关民族问题的两种立场均认为民族间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D . 历史上由于开明统治者推行“胡汉一家”的进步民族政策,中国长期大一统的现实,因而“王者无外”的思想强调各民族需和谐共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运用对比法,比较了中华文化有关民族问题两大立场的异同。 B . 文中引用较多,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C . 文章先分别阐释两种立场的含义,接着论证它们的关系、影响。 D . 文章对两种立场并无偏重,论述的篇幅基本一致。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夏本位的民族观,不仅为部分少数民族所反对,有些汉族人士也不赞同。 B . 民族关系是很复杂的问题,中华文化有关民族问题的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 C . 何休认为华夷同宗,各民族应平等友好,具有进步性。 D . 中华文化中关于民族关系的价值观在历史上对促进我国民族融和、进而巩固和发展天下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