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病毒
①“新型冠状病毒”这个名词大家都很熟悉了,严峻的疫情下,人类对病毒的探究一直在持续。病毒和病菌有什么区别?病毒有毒吗?病毒算是生命吗?病毒是怎样让人生病的?有药物能杀死病毒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病毒和人类同行的历史,消除未知或许是我们当前理性面对疫情的有效做法。
②19世纪末人类发现病毒,它们比细菌小很多。
③人类知道细菌的存在经历了漫长的接受过程,而对病毒的认识更晚。19世纪末,人们发现烟草得了花叶病。荷兰植物学家比林·杰克把有病的烟叶捣碎挤出液汁滤过,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没检查出有什么细菌,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比林·杰克认为,这一定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粒在作怪,他把这类微粒称为“病毒”。人类就是这样结识了病毒,后来慢慢发现,许多疾病,如流感、麻疹、肝炎等,其罪魁祸首也是病毒。
④病毒是生命吗?科学界对此莫衷一是。
⑤病毒太小了,一直到1931年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人类才开始能看到它们。病毒最小的成员仅有细菌的千分之几那么大,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大的也仅有百万分之二十五厘米。构造也比细菌简单得多,根本没有细胞结构,只不过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一种记录遗传密码的物质)外包一层蛋白质外壳而已。
⑥病毒究竟是不是生命?科学界对此也尚无定论。要知道细菌、真菌这样的细胞生物,其细胞就像一个城池一样生机盎然。在细胞膜这道“围墙”里,蛋白质催动着千万种生化反应,吸收利用能量,合成分解生物分子,维护复制遗传信息,有序度不断增加,就像一个文明城市的运行。病毒也有自己的“围墙”,但与细胞正相反,它们都会有一层完全由蛋白质分子组成的壳,称为衣壳。相对于柔软、流动的细胞膜而言,病毒的衣壳是坚实而固定的。“国墙”里面是一片死寂,没有盎然的能量交换,没有复制。这样一个“死”的生命碎片,如果离开“活”的生命,就永远只能保持“死”的状态。
⑦于是,病毒必须要入侵活细胞,利用活细胞的分子机器以及能量和物质,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病毒颗粒来。
⑧病毒怎么肆虐的呢?复制自己杀死细胞。
⑨病毒的杀伤力比细菌大得多,它入侵到植物或动物细胞内的“目标”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复制自己。而新病毒的生产过程都会把细胞自身的能量和物质储备耗尽。最终,当这些病毒从细胞释放出去时,也就导致了细胞膜的彻底破裂,随着病毒在宿主体内的传播扩散,细胞一个接一个失去功能、死亡瓦解,宿主也就生病了。这正是病毒真正杀死生命体的一个最关键的原因。
⑩冠状病毒是“病毒王”吗?称不上。
⑪别以为戴着皇冠就是王者了,其实冠状病毒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我们平时的普通感冒也有10%到15%是由温和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温和的冠状病毒会长期潜伏在我们的呼吸道中,只等我们的免疫力下降时,就出来兴风作浪。但只要我们的免疫力恢复正常,就又会被压制下去。
⑫但是,为什么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那么厉害?因为“新”呀!人体对于新的病毒往往是防不胜防的,我们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办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阻止它识别并入侵细胞,一种是在细胞内阻止它利用细胞的资源去生产新的病毒颗粒。
⑬除了免疫系统,现代人类手中其实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置任何一种病毒于死地。抗病毒药物还面临一个困难,就是病毒的变异。细胞中的核酸复制机器本就有一定的错误率,结果就是基因突变,像冠状病毒和艾滋病病毒这样的RNA(核糖核酸)病毒,变异速度尤其高,从而逃避抗体的识别。
⑭疫苗是人类控制和预防病毒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接种灭杀活性的病毒,使人体从根本上产生抗体免于病毒感染。不过,就像前面所说,像艾滋病病毒这种多变的病毒,目前疫苗的研制仍然没有成功,往往针对的疫苗才出现,艾滋病病毒早就变异,疫苗也就没了作用。不过,变异也并非无限的,艾滋病病毒再怎么变异,也还是艾滋病病毒,它的一些关键环节不能发生改变,一旦这些环节发生改变,病毒就无法再侵染细胞或是无法复制了。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关键环节,就有希望找到抗病毒的药物。
⑮对于冠状病毒来说,主蛋白酶就是它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有药物能够抑制主蛋白酶的活性,就有希望抑制冠状病毒的复制。现在,各个团队研制药物都取得了成绩,但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更为关键的因素仍旧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免疫系统的强健程度,以及我们是否有着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应对突发疫情的正确态度,把病毒阻挡在身体之外。
(选自《北京广播电视报》2020年9期,有删改)
链接一: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开始退化,在应对病毒时肺部上皮产生干扰素的时间可能会慢半拍,产生的量减少,而免疫细胞释放干扰素以及吞噬病毒的能力均有所下降,导致整体抗病毒能力下降,容易被病毒感染。
链接二: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三大代谢紊乱,体内多种营养物质不能被正常利用所致。糖尿病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免疫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