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是政府对教育最高级别的通知。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
劳动推动人类的进化,劳动开化了人的大脑,使人更为聪明和有智慧。在现代社会,劳动与知识、技能紧密相关。劳动既是一种知识,又是一门技能。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热情、推动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智力建构。为此,学校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其他课程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积累经验、提升新时代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劳动是生命存在的标志。人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界,同时改造人类社会和人自身,使劳动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强调良好身体素质在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劳动、勤工俭学、社会生产实践等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磨练学生坚韧意志和毅力,为更好地为搞好学习奠定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在劳动中有一种比获得满足物质需要的资料更重要的东西,即精神创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资的发挥,只有在那时候,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雷米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快乐美好时光并不是他清闲和无所事事的时候,而是在他进行艰苦创业和忙碌工作的时候。事业上卓有成效的人在回忆他的人生经历时,最刻骨铭心、最值得回忆和留恋的是他艰苦创业和奋斗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用劳动创造美丽人生,用奋斗谱写幸福乐章”,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对新时代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参加校内外劳动实践,是一种美的享受和快乐体验。通过参加校内集体劳动,换来干净、整洁的宿舍卫生和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参加校外生产劳动,收获劳动成果,换来社会的文明和谐;通过社会公益活动,帮助他人和社会,换来自己的身心愉悦和情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