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湖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1984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现在我们所讲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实现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底线任务,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摘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材料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结合实际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注重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盲目抬高标准。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材料三:

    图1  2011-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

    图2  2011-2018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变化图

    (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简称“全面小康指数”)以100为预期点。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四:今日的十八洞村群山环抱,山霭缭绕,房舍林立,游客络绎不绝。仅仅5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时,这里还是一个交通落后、村容破旧、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的贫困村。近年来,十八洞村转变思想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乡村游、猕猴桃种植、苗绣加工等产业体系,向全面小康稳步迈进。今天,十八洞村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贫摘帽,其脱贫经验更复制、推广到了全州。这几年,湘西州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上升,成为其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获得感最强的时期。

    (摘自2019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所以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因为这不仅符合中国发展实际,而且更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B . 改革开放之初,“小康”这个词首先被邓小平同志使用,是因为需要运用“小康”这个词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 C . 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D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关键又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11-2018年末的8年间,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每年均下降达一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11-2012年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均降低最快。 B . 2011-2018年的8年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整体一路攀升,发展态势良好。其中,2013-2014年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上升最快。 C . 十八洞村从先前的贫困村经过5年发展为小康村,湘西州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此二者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脱贫经验复制、推广的重要性。 D . “结合实际”“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等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理念在十八洞村得到了充分实践。
    3. (3)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