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从依附自然、敬畏自然到支配和控制自然的转变。这一态度的转变除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一现实基础外,与启蒙理性所宣扬的现代性价值体系密切相关。启蒙运动所宣扬的启蒙理性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机械论哲学世界观的基础上,其根本目的是使人们通过运用人类的理性和知识,从对神和自然的恐惧中摆脱出来,进而真正实现自立。但启蒙理性不仅把知识理解为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科学技术,而且把自然理解为遵循机械规律运动和满足人类需要的被动客体,进而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控制和被控制、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

        在现代性价值体系看来,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只具有满足人类需要和实现人类幸福的工具价值,人类只要凭借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实现经济无限增长,最终建立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想王国。但是,一方面,现代性价值体系所说的“人类利益”,本质上只不过是资本的利益;另一方面,现代性价值体系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简单化了人类幸福所涵盖的丰富内容,同时它所追求的经济无限增长是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限制为前提的。上述缺陷使得以现代性价值体系为指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实践没有给人类带来所期待的自由和幸福,相反,它不仅造成了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唯科学主义盛行,而且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启蒙理性的“祛魅”走向了它的反面。如何正确建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恢复科学和价值的关联,保障科学技术运用的正确方向,成为人们反复探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又是一个对自然“返魅”的过程。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生态学”概念,揭示了地球有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这一观点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生态哲学的范式。这一范式的基本特点是反对现代性价值体系所秉承的主客二分的哲学世界观和机械论的自然观,反对把自然仅仅看作是满足人类需要的被动客体,主张世界万物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的有机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主张立足于“人—自然—社会”彼此联系的整体看待世界,认为自然是不断生成和发展的有机整体,也具有其内在价值。

        但是,从对自然的“祛魅”到对自然的“返魅”,其目的虽然有要求人类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复对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历史性任务,最终落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上。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可见,只有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改造和利用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摘编自王雨辰《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启蒙理性思想的影响,使人们改变了对大自然的依附态度。 B . 人类与大自然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使得人们把知识理解为改造大自然的科学技术。 C . 现代性价值体系下,人们开始走向“祛魅”,所以人们只能看到自然界的工具价值。 D . 在反对现代性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后人把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发展成了生态哲学范式。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由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的转变切人,然后对人类支配和控制自然的部分进行论述。 B . 文章论述了现代性价值体系的两个缺陷,引出这个价值体系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C . 文章将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进行对比,从而肯定了后者的理念。 D .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逐层深入,在结尾处点明了中心论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科学认识大自然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 B . 在现代性价值体系下,人们不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追求经济增长,使得出现生态危机。 C . 立足于“人——自然——社会”彼此联系的生态哲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D . 尊重、顺应自然不仅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前提,也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共生的前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