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义不赂秦 义:(坚守)正义。
B . 始速祸焉 速:招致。
C . 存亡之理 理:命运。
D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下贱。
-
-
(2)
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A . 至丹以荆卿为计
B .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 . 以趋于亡
D . 苟以天下之大
-
-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诛杀李牧,才导致了灭亡。
B . 第二段假设论证,指出六国如能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则可能不至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 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北宋形势和六国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覆辙。
D . “呜呼”“(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
-
(4)
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