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江苏模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谁消解我们的文化

    ——从春节的失落感谈起

    冯骥才

    又一个平平淡淡的春节刚刚过去。颇耐人寻味的是,它前后紧挨着两个舶来的洋节,前为圣诞节,后为情人节。在市场和媒体的炒作中,这两个洋节显得红红火火,传统的春节被夹在中间更显得尴尬和落寞。

    春节成了当今中国人最无奈的节日。可是,我们至今也没有深究个中缘故。相反,无论是媒体还是商家,仍在一个劲儿地鼓励人们把年夜饭搬到餐桌,用电子炮代替真正的鞭炮,甚至将春节当作黄金周。将一个民族盛大的节日变为一种商机,把节日变为假日。

    节日与假日不同。假日是没有特定内涵的,它只是法律赋予的公民休息的权利;但节日是有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的。我们现在的节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政治节日,二是民俗节日,三是舶来的节日。如今民俗的节日差不多都成了饮食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灯节吃元宵。原有的文化内涵无人理会,原有的非常丰富和优美的节日礼俗已经全部消失了。相反,圣诞节和情人节却被搞得有滋有味,西方过节的那一套我们应有尽有,五光十色。因为操纵这些节日的差不多都是商家,商家知道外来的文化畅销。而如今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国庆节也列入黄金周了。在世界任何国家,国庆都是隆重又庄严的日子。它是一个国家非凡历程的纪念日,难道它也能推进市场,卖给商家吗?

    究其原因,我想应是重经济、轻精神。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中国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是依靠民俗方式传承下来的。由于轻视精神的意义,也就会漠视相关的文化,乃至于对于民俗所承担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毫不关心。于是,那些在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中本来已经所剩无多的民俗载体,还在被我们一个个地随手抛掉。年的尴尬,是因为没有民俗载体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们空有年的盛情,却无以承载,这便是春节乃至各种节日都渐见空洞又无奈的深层原因。

    节日一旦归入市场运作,其精神文化内涵便无人顾及。市场的标准是看它还有多大的消费价值,于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文化便被消解了。它看似是被市场消解、被外来文化消解的,不是!实际上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与需求的无知。

    但是,谁估量过它的损失——尤其是在这日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强势的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冲击是必然的,也是根本性的。特别是外来文化又是以流行文化为主体和先锋的,它具有异文化的新鲜感、现代文化的冲击性和市场霸权。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文化,并成了相当一些人失去文化的自信心与光荣感的根由。如果我们还不清醒,不自觉并有力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便会无所凭借,渐渐淡化,经裂纬断,落入空茫。进而说,便是许多地方,大到城市,小到乡镇,缤纷多样的地域形态迅速灭绝,历史记忆荡然无存,民间文化烟消云散。

    照此下去,现在人们在春节时的失落感,一定会出现在将来的一座座城市和大地山川之中。那时的人们可能很富有,但一定又感到贫乏。而这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贫乏都是我们留给他们的。

    1.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政治、民俗节日都有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不能只考虑经济价值而随意推向市场。 B . 现代人重经济、轻精神,对年的盛情因失去载体早已不再,春节变得空洞又无奈。 C . 节日文化被消解的表层原因是市场和外来文化影响,深层原因是我们自己的无知。 D . 不保护文化传统及其栽体,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后人即使物质富有也会精神贫乏。
    2.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春节的失落感谈起,深入剖析传统节日文化被消解的原因,呈层进式结构。 B . 在商家操纵下,盛大的民俗节日和庄严的政治节日已成为商机,节日都成了假日。 C . 两个洋节的红火和春节的尴尬、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传统节日的衰落。 D . 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衰落证明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挑战和危机。
    3. (3) 面对传统节日文化被消解的局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