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上饶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从远古走到今天,变成系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是殷商晚期的文字,至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三千多年来汉字发展曾遇到多次危机,其中危机之一就是书写效率低下。

        早期的文字,形象性极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地写。春秋战国社会发展非常快,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连一般的工匠制造器物也在上面标识文字,于是追求简省,这种简省就改变了汉字早期的一些形态。也就是说,按传统的写法汉字遇到危机,汉字书写效率低下,和当时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怎么突破这个矛盾?有些人开始潦草地书写,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通过这个办法来突破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这种突破改变了古文字的书写系统,带来了整个文字系统的古今转型。在战国时期秦简上出现了早期的改变篆书曲线,变得平直方正的写法,这就是早期的隶书。例如青川木牍记载的秦武王二年发布的一个关于田地的法律条文,其写法完全是隶书了。近年来发现的秦简,基本都是隶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的文字政策,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但是一般的日常用字使用的是隶书,隶书就是小篆的简写,把小篆的弯弯曲曲变成平直方正。这种发展一直延续到汉代。马王堆帛书是汉代早期的材料,就是隶书,但还带有篆体的味道。到汉武帝时期,隶书发展成熟。

        隶书的成熟,形成了新的字体,改变了古文字的形态,古今汉字的结构就完全不同了。形象性很强的篆书形体到了隶书阶段,很多字都看不到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了,例如,甲骨文中手抓着大象鼻子是“为”,是一个动作,指用手牵着大象,金文还能看到样子,但是小篆已经看不清楚了。所以东汉许慎解释小篆“为”字时就不知道原意是什么了,结果他解释“为”是“母猴也”,说猴子喜欢用手抓,不断在动,所以“为”有“动”的意思,这是根据小篆讹变形体做的解释。到隶书以后,“为”字一点也看不出和大象有关,当然也看不出和猴子有关。正因为隶书的变化,古文字变成今文字,今文字指的是隶书、楷书等,古文字指的是小篆以前的文字。

        隶书写得很美化,“一波三折,鹤头燕尾,左右分背”,但是用笔“波挑”,写起来也慢,最快的办法是直来直去。到东汉,进一步发生变化,直来直去的结果就产生了楷书。楷书的定型彻底完成了汉字的古今转变,这个转变使汉字形体从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中走了出来。楷书是汉字形体发展的极致,汉字的笔画系统和方块字形态至楷书最终确立。

        汉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即从古文字到隶书再到楷书完成了古今转变。这一次转变确定了汉字的基本格局,汉字从古老的形态转化成抽象的符号,到隶书以后汉字就从弯曲的线条变成点画的组合,虽然牺牲了汉字的形象性,但极大提高了书写效率。

    (摘编自黄德宽《汉字在历史上的三次突破》)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转变,和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相关。 B . 隶书出现于战国时期,成熟于汉武帝时期它的成熟是以牺牲汉字的形象性为代价的。 C . “为”的本意指用手牵着大象,后来由于字体的变化,就有了“母猴”“动”等意思。 D . 隶书追求书写美观而影响了书写的效率,楷书追求书写效率却又淡化了字形的美感。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基本上按照“古文字一隶书一楷书”这一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来写,层次清晰。 B . “怎么突破这个矛盾”一句,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内容,使文章过渡自然。 C . 文章既有周密的阐述,又有丰富的史料如秦简、马王堆帛书等作支撑,有说服力。 D . 文章以“为”在甲骨文、小篆和隶书中的不同形体为例,论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书写效率低下的难题,但通过字形的演变解决了这个问题。 B . 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简化了字形,但降低了小篆的象形程度。 C . 从汉字发展史来看,汉字形体是按照由形象到抽象、由繁杂到简单的规律演变的。 D .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而消减了汉字的形象性,对后来汉字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