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一下·蚌埠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相比较,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会历史地落到韩愈的肩上。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善于展开文学争鸣。西魏的宇文泰和苏绰,隋代的杨坚和李谔,曾依靠帝王之尊,将相之权,采用严厉的行政措施,来反对艳丽浮靡的“今文”,推行《尚书》式的“古文”,并且强制规定“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周书·苏绰传》)。但效果极差,嗣响无闻,终于失败。韩愈则不同。他不依靠行政手段,而是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与“今文”的功过是非。是非明则方向定,人们容易接受,乐于响应。因此在他的周围自然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爱好者,为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其次,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对于六朝文学,先驱者常是采用简单的一概骂倒、全盘否定的态度,甚至连屈原的优秀辞赋,也被他们斥为“亡国之音”而不顾(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但谩骂攻不倒骈文。韩愈则不然,他在批判的同时,对六朝文学并不全盘否定,对骈文有益的成分加以吸取,以便作为营养,用来壮大“古文”的新肌体。他虽自称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但这只是口号标榜,实际并非如此。他对六朝文学是熟悉而精通的,如他对唐初的骈文典范——王勃《滕王阁序》,称赏备至。他自己的文章如《进学解》《原毁》等,也自然地融骈入散,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再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先驱者的火力虽猛,却没有在艺术特征及创作实践方面下苦功,因而理论脱离实践,因盲目而无用。柳冕曾感慨地承认:“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不能至之!”(《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韩愈则不仅有高明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创作经验。他的优秀“古文”典范,自古至今,像磁石吸铁那样,吸引了人们,骈文就很难与它争锋了。韩文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与骈文相比较,创造了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成败至关重要。韩文之所谓“古”,并非真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体制;恰恰相反,他是“惟陈言之务去”,提倡“能自树立不因循”的创造,要求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改古语为今言,创造出比较接近当时口语、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为“古文”形象地反映生活创造条件。韩愈打的是“复古”旗号,实是为文学革新服务。正因为这样,所以韩愈能把先秦  两汉那种堂皇的文字,变为生动活泼、逗人喜爱的日常杂文,极富艺术魅力。一是针对现实,有为而发;发愤抒情,不平则鸣。这样,韩文就具有了充实的内容。如《送孟东野序》,以为文学是“物”(自然与社会)使之鸣的结果;文学反映的是“不平则鸣”之“物”,所以韩文言之有物,现实性斗争性很强。

        总之,在唐代的古文运动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韩愈都能匠心独运,无愧于“文起八代之衰”的称号。

    (摘编自蒋凡《为什么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没有承担历史的重任,因此他们没能“文起八代之衰”。 B . 韩愈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既否定也借鉴的做法,这种做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C . 古文运动的语言复古,并非要以先秦两汉的体制为本,而是改古语为今言。 D .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他都能够匠心独运。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韩愈与古文运动先驱者的差异。 B . 文章从三方面人手指出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C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阐述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取得的文学成就。 D . 文章在论证韩文的创新精神时,从语言的通用和内容的有物两方面展开。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行政强制提倡“古文”效果极差,而只要采用百家争鸣的方法就一定成功。 B . 倡导“古文”时,古文运动倡导者高水平的实践比高水平的理论更具说服力。 C . 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虽然在理论上大力提倡写古文,可惜没有付诸实践。 D . 《送孟东野序》反映了“不平则鸣”之“物”,因为内容充实,所以现实性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