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环而攻之而不胜(之:主谓间无实义)
B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C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 .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
-
(2)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锐利。
B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C . 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一个人只有常常发生错误,以后才能改正。
D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
-
(3)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分总的结构,先举例,从而得出结论,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明确提出论点,再举例,最后再强调观点。
B . 两文均为《孟子》的篇章。《孟子》的语言明快畅达又精警透彻,如两文的标题及文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同时还善于运用排比修辞,表达出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C . 两文都采用了类比的论证手法,甲文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到“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国家存亡与个人能否成就大业因素相似,最后推出结论。
D .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行仁政”的政治思想,乙文没有这个思想的明显体现。甲文的重点是论述战争,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强调了民心所向、施行仁政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