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一上·宾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垃圾围城成为困扰全球大城市的难题,具体现象包括填埋场侵占土地、垃圾造成长期污染、垃圾焚烧厂被周边居民抵制等。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离不开垃圾分类。妥善分类,能有效减少源头垃圾总量,防止有害垃圾被不当处理,确保被焚烧处理的垃圾无公害。理想的垃圾处理方式,应是从源头就做好分类,但目前源头正确分类率太低,二次分拣倚重比例过高,导致垃圾分类效率低、费用高。今天的城市体量在不断扩大,但环境容量却极为有限,人人都能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是解决城市垃圾困境的关键之举,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从必要性看,强制垃圾分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北京早在1957年就率先提出垃圾分类理念,1996年,北京就推出了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调查显示,北京居民对生活垃圾“四分类”知晓率达到了80%,但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对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有两成。知易行难,20年的宣传、引导并未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局面,缺乏“硬手段”,只靠“软约束”很难让人做到知行合一。毕竟,在选择如何完成一件日常事务时,大多数人倾向于“方便”而不是“高尚”,既然正向激励效果不明显,那么只能采取制度倒逼的手段。从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来看,强制的处罚措施,也是确保垃圾分类高效完成的必须条件,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还真不能完全指望自觉。正面宣传引导的覆盖率很难保障,总有一些人对公益性质的事情无感,觉得这些为子孙计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对这些人来说,适当的惩罚手段是确保他们正视垃圾分类的唯一选择。同时,用强制手段确保垃圾分类无死角,能有效防止少数不守规矩者肆意妄为,防止错误示范带来的“破窗效应”。

    (摘编自袁媛《为了好习惯,强制又何妨》)

    材料二:

    下图为“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表

    (摘编自《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材料三:

    古人言,“没有五音,难正六律”,从制度上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义务、权力,目前对于垃圾分类收集这样一个规模大、时间长、参与广的活动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历史上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背景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我国现发展阶段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注重多种媒介形态的综合应用,并利用宣传典型辅助手段加强示范引导,强调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使公众更加明确垃圾的正确分类及现行的规章制度。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生产力大国,但消费和生产总是以分解作为循环的前提条件。在今天的语境下,如何分解我们的生产、消费之物,如何将放错位置的资源加以循环利用,或许与化解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同等重要。而垃圾分类工作作为解决该问题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一时一刻的权宜之计,而应作为“百年大计”来对待。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结合历史因素和管理难度所制定出的政策规范,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制度成本、政策成本和实施成本,将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有效地推进到底。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加强媒体宣传与教育普及,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为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摸索出成本可控、成果可见、具有我国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让这一利国利民的好事真正落地生根。

    (摘编自吴清扬《垃圾分类:提升生活品质,涵养城市颜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垃圾围城——解决方法——垃圾妥善分类——作用——减少总量,焚烧无公害垃圾,防止有害垃圾被不当处理 B . 理想的垃圾处理方式——应该——从源头做好分类——而且——人人都能正确进行分类 C . 城市垃圾分类现状——表现——源头正确分类率太低,二次分拣倚重比例过高——结果——效率低、费用高 D . 借鉴日本、新加坡经验——采取——制度倒逼手段——全面杜绝——错误示范带来的“破窗效应”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京虽然提出垃圾分类理念的时间较早,但由于没有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以致很难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局面。 B . 中国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采取措施,将放错位置的资源加以循环利用,就可能解决我国产能过剩这一问题。 C . 有受访者认为“身边很少有人分类”,或者嫌麻烦,认为自己“没有精力”,可见,公众“垃圾分类”的践行度较低。 D . 从影响和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统计数据来看,受访者普遍认为“垃圾分类”设施不能及时跟进是主要原因。
    3. (3) 应如何落实垃圾分类处理?请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