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管仲晏子列传》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B .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C .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D .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一般有名、有字,有的还有谥号。古人出生后取名,二十岁取字,如管仲名夷吾,字仲;晏婴,名婴,字仲,号“平”,后人习惯上多称其为“平仲”。
B . 四维:旧时称礼、义、廉、耻为四维;四维不张往往比喻纲纪废弛,政令不行。
C . 缧绁:指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囚禁。
D . 左骖:骖,古代指驾在车辕两旁的马。左骖,指车辕左边的马。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国虽然弱小,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其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富兵强,并与百姓同好恶。他还认为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应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
B . 越石父是个贤才,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把他赎下,用车拉回家。越石父认为晏子了解自己却不能以礼相待,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于是以上宾之礼对待他。
C . 晏子在齐国做宰相的时候,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小心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小心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做。因此,他名声显扬于诸侯。
D . 太史公给予了晏子很高的评价,并说假使晏子还活着,他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
-
(4)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