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使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的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基本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伴随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这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精准扶贫中的再分配,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其经济发展,实现小康。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中接受过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数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难以理解国家政策,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