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1)
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 .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 .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D . “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
A .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 .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
-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
A . 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 .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 .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
-
(5)
下列句子中的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是( )
A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 《劝学》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C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D .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他针对司马光指出的实施新法的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逐一进行反驳,并分析反对派反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
-
-
(6)
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 . 文章的第2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 . 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 . 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
-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 )
A . 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 . 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 . 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 . 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