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6-20岁能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调整结果
(材料二)
从门儿布说起
众所周知,杭州话里“儿”字特别多,还有“儿”字嵌在词中间的,更为特别。如猫儿桥、缸儿巷、片儿川、瓢儿菜、梢儿柴、把儿柴、筒儿面、门儿布等等。据有心人统计一共只有17个,可惜我不能一一列举。
其实这些嵌“儿”的词也在逐渐消亡中,比如说“门儿布”就是一例。当今的年轻人纵然会说,恐怕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年长的杭州人都知道,门儿布曾是家家户户皆有,人人要用的东西。家庭主妇们平时积攒的碎布头到了一定数量就会拿出来糊门儿布的。先卸下一块门板,架成案子。(旧式房子的木门是靠木轴转动的,不用金属合页,故可卸下。)然后把碎布刷上一层薄薄的浆糊贴在门板上,一层又一层糊上去,尽量地平整匀称,当糊到有报纸大小,有四五层厚时就可歇手,以后的时日就是等待了。经过数天风吹日晒,布头渐干,粘合成厚厚的布衬,用力揭下就能用了。这就是门儿布名称的来由吧。当然,你用搓板或别的什么木板也能制作,但还得冠以“门儿布”美名。门儿布多用来做布鞋或做领衬,记得杭州杂货店曾有现成门儿布卖的,而记忆最深的是那专卖门儿布的老者。此人留着长长的头发,形如当今的艺术家模样。他背个布袋,手中擎着根竹竿,竿上挂着一张门儿布,因为老人是哑吧,这随风飘动的门儿布就是他的广告。如今,布鞋已少有人问津,即使想穿布鞋,只要到老鞋庄“边福茂”去买就是了。于是,门儿布也就远离当代生活,进而鲜为后辈所知了。
(材料三)关于方言的各界声音
吴语平台:
吴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语言之一,和粤语、北方官话并列。使用人口大均有八千万(接近韩语使用人口),目前无任何官方地位。
吴语有着超过两千年的历史,是古代华夏雅言的传承之一。东晋的衣冠南渡,把晋朝古音带入江南。吴语保留了两千年前的古汉语声调:入声(今普通话已无入声)。吴语还保留了中古汉语里的全浊声母,这些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古汉语音韵。很多古诗词用吴语朗读要比普通话押韵很多,如杜甫的《佳人》《登高》,岳飞的《满江红》等。
网友评论:
ZE西:母语就是在母亲脚馒头上学会的语言。
祖传角子:现在很多人的方言都说的不伦不类,就连我爸妈也是。本来还指望他们给我纠正哪些方言没讲对。
江8:杭州地方台还是多看看吧,钱塘老娘舅,有些节目里都在说方言。
LXh:目前各地都有自发组成的方言保护团体,但大部分的保护方案仍停留在讨论阶段以及小规模的民间组织活动,整体亦缺乏沟通交流,尚无任何实质保护方言的有效行动。方言及方言艺术步向消亡的趋势并未有改变。
池昌海教授:方言的消失是大势所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反映社会信息的公共平台,理应为社会大众所共享,应该让广播电视中的方言节目下课。
人民日报:方言保护首先应是社会之责,应通过文化、艺术组织的努力,通过影视娱乐、大众交流等形式推动。
中国文化报: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而无法为别的什么语言所代替,其文化价值都值得尊重与传承,而一种语言的文化价值其实还包括方言的存在。我国各地的戏曲有上百种,每种地方戏都是以方言为基础的,若没有了方言,这些地方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珍贵的地方戏文化遗产也就无从继承。方言也是乡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眷恋着乡音,它已经融进了人们的感情,如何割舍?
周海中教授: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