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0八上·滨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1)。轼始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是害减半。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2)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3)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乙)已卯上元(4) , 予在儋州(5) , 有老书生数人来 , 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6)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巳三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7)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8)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1)工:语句工整。(2)僦:租。(3)过:苏轼的小儿子。(4)上元:农历正月十五。(5)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于海南。(6)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7)再:同“在”。(8)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 (1) 下面是小茗同学对(甲)(乙)两文中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害减半——回忆学过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推知“自”义为“如果”。 B . 轼始草——联系上下文,从上文的“旧不起草”和下文写苏轼“文义粲然”,推测“具”义为“准备”。 C . 有老书生数人来——查字典,“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这一句的“过”应是“拜访”的意思。 D . 归舍已三矣——联想到“负势竞上”的“上”解释为“向上”,可以推断“鼓”应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击鼓”。
    2. (2) 大江被作业本上的两道题谬难住了,请根据(甲)(乙)两文,帮他作出选择。

      ①根据(甲)文,下列不符合苏轼形象的一项是(

      A.文采斐然    B.心高气傲    C.体恤百姓

      ②根据(乙)文,对苏轼在儋州生活状态推断最正确的一项是(

      A.住宅豪华    B.物质充足    C.朋友众多    D.子孙绕膝

    3. (3) 阅读下面的句子,兰兰有两个疑问,请联系上下文,帮兰兰答疑解惑。

      然亦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①“走海者”指谁?

      ②苏轼笑韩愈的原因是什么?

    4. (4) 小景结合(甲)文对苏轼的介绍,认为(乙)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描写了苏轼月夜“欣然”出行的情景,两文的心境是相同的。你同意她的说法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