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林语堂认为,儒家思想即便在现代社会,依旧具有很强的活力。在他看来,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第一、孔子学说的重点在人世间,是积极进取的。第二、孔子学说有一整套理性的思想体系。第三、孔子学说提倡知识。第四、孔子学说具有包容性。
因此,林语堂认为,尽管西方现代思想对儒家学说构成了挑战,但是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林语堂认为,道家的思想虽然消极遁世,但它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要,同时给中国文化赋予了浪漫的色彩。林语堂说:“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古代中国人十分的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满足’。”如果它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与佛教得以传播了”。林语堂说中国中堂立轴和瓷器上的绘画,有两种流行的题材,一种是合家欢,上面画着一家男女老少,正在欢天喜地过大年或庆丰收。另一种为闲散快乐图,如渔翁、樵夫或幽隐文人,悠然坐在松荫之下,体会天人合一的意境。这两种题材分别代表孔教和道教的人生观念。林语堂认为孔子的学说过于崇尚现实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而由道家演变出的道教有之。道教代表神奇幻异的天真世界,这个世界在孔教思想中则付之阙如。
总之,在林语堂看来,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所以,道家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风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道家的哲学之思想者不少。
林语堂认为,佛教思想虽然也是消极的,但是在哲学上以及人生态度上同样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在哲学方面,孔子的哲学,只有德行上的哲理,而佛教却含有逻辑的方法,含有玄学,更含有知识论。林语堂说佛教在中国影响之大,以至于改造了孔子哲学的本质,导致了理学的诞生,尽管它没有改变中国学者的信仰:在宗教方面,“在一个混乱的国家。一个宗教以世界为空虚,可能是逃避尘世悲痛多变之生活的去处”。它可以使人们淡漠一切世事俗务,实现精神的宽慰和解脱。林语堂说,“一个忠实的佛教徒确比常人来得仁爱、和平、忍耐,来得慈悲”。此外在今天的中国,由于佛教寺院多在高山名胜之地,烧香拜佛还可以给人们提供旅游、欣赏风景的机会等。所以,同道教一样,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
林语堂坦承中国文化存在的缺陷,他认为中国文化固有优处,弱点亦多,同西方相比,“我们的社会观、人生观,至少落后人家二百年”。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他认为主要是理学吸收了道家与佛教的消极因素的结果。林语堂说,儒家学说在孔孟、墨子时代还是动的哲学,孔子本人就是“活活泼泼的世故先生、老练官僚”,少有静观宇宙的话,注重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到孟子时代,更讲求大丈夫之论,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是到了宋代,由于濂溪、横渠、二程等人出入佛、道十几年,深受道家“主虚、主静、主牝、主柔、主无为、主不可见欲”的影响,再加上佛家看破世情之法,天下事越无可为了。所以,林语堂认为只要我们直追孔孟,找到儒家的中心思想,与西方比较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可以恢复中国文化的活力。
(摘编自姚传德《林语堂论中国文化的结构》)
材料二:
主持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滋养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并对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提供了重要启示。 ?
邴正: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历史中孕育了优秀传统文化,形塑了伟大精神品格。中华民族素有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神话是民族精神最本色的闪光。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蕴含着不屈不挠、奋起抗争的伟大精神:天塌了,女娲采石补天;洪水来了,大禹导河治水:头断了,刑天挥舞干戚:没路了,愚公立志移山:天之高远,夸父追逐太阳!中华民族素有家国一体的博大胸怀,主张敬老扶幼,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准则。中华民族素有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视天下为己任,追求普天同乐的理想境界。《论语·颜渊》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抗疫中展现的伟大精神力量,很多都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
陈卫平:回望两个多月来的抗疫,社会各界展现的“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精神最令人印象深刻。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以责任为重的深厚传统,如孔子的“行义”和墨子的“贵义”,都具有“义不容辞”之意,即对于必须扛起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孔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的,因此必须为生活于其中的群体负起责任,为此可以弃置个人利益。孟子说“君子自任以天下为重”,即以关怀天下为己任,具体来说就是对家庭邻里、社稷百姓、自然万物肩负起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的责任。
(摘编自2020年4月8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