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说20年前的文化发展模式尚处于1.0时代的话,那么今天已经进入2.0时代乃至3.0时代。其间,文化发展建设隶属于人类精神内容生产的根本属性没有改变,依托个人或团队扎根现实并实施文化审美内容的原创逻辑没有改变,但借以开展文化创新的媒介、工具、手段、流程。平台等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因而,简单沿用1.0时代的规划套路来谋划文化发展建设,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明智的做法,理应是顺应以下四个方面的时代变化趋势:
一是文化网络化。当今几乎所有的文化生产实践与文化投入产出,都或多或少地要和互联网发生关系。离开了互联网,很难让文化发展成果传得远、传得广。网络空间已成为当今时代最具受众关注度的文化信源和公众舆论场。实施媒体融合的第一要务就在于,传统纸媒、广电媒体等要对接融入互联网平台,实现网络化传输供给。
二是文化数字化。这可以说是媒体融合的又一个着力点所在。日常的线下文化生产供给和消费服务,一旦实现了互联网呈现及多媒体嵌入,就相当于实现了线下线上融合、新旧媒体融合。此外,优秀文化典籍、文物图像文字的保护性开发,也需借助多种手段实现数字化扫描、翻拍,存诸。展示等转化。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让它们再现生机活力,进而真正惠及子孙后代。这同样是文化数字化的必由之路。
三是文化虚以化。这是当今时代最能以高科技手段拓展文化想象力、施展人类创新才干、再现文化时空意象的亮点所在。举凡数字电影技术中的自然灾变电脑特技、古代军团的大规模集群作战特技。科幻影视作品中的未来场景、全息投影等,都仰赖于数字虚拟技术的贡献。
四是文化算法化。算法通常和信号传输速率。计算机算力以及人工智能发达水平密切相关。当前,联网的智能手机用户已占到全民的八九成,微信、抖音等社交娱乐Ann更是全球盛行,网媒广告粘人式精准投放,社会信息借助新闻算法定点推送,这都得益于互联网传播技术尤其是4G、5G 技术的迭代进化。
应当看见,虽然文化在当今时代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但它必然还需遵循自身特定的发展规律。缺失人文的考量和谋划,足以让文化发展建设走偏、跑斜。例如,网络空间在真实创造、生产和展现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像标题党泛滥。谣言四起、网络暴力、洗稿剽窃等泥沙俱下的伪文化、反文化乱象,严重干扰了公众的认知。
不管怎样,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更不是舆论飞地。我们必须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使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就此而言,即便我们主动顺应上述发展趋势,也需要在谋划“十四王”文化发展建设时“以我为主”地力争社会效益至上,进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摘编自徐清泉《大变局下如何谋划文化发展》,《解放日报》202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