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表情是一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集体情绪的外显形式,是在进行充分的社会认知和作出集体价值判断后所形成的情感表达,与变动不居的个体情绪及集体突发性的情绪宣泄不同,社会表情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成为一种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共同的情感氛围。社会表情的形成及变化是各种因素复杂作用的产物。
按社会合作程度由高到低的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对理想类型意义上的社会表情进行一个简要的概括。最为典型的合作型社会表情是社会幸福,即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主要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中都洋溢着一种“幸福”的意识。这种表情可以通过一个侧面得到展现,如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数年间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婴儿潮”和1950年以后新中国出现的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就是社会幸福的一个重要表征。但科学地判断一个社会及主要社会群体是否幸福,需要进行综合性分析。
社会幸福这一表情延续一段时期后,可能演化为一个新的社会表情——社会安逸,即主要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表情是舒适安闲的。农耕时代的小农生活总体上就处于一种低水平循环下的社会安逸状态,20世纪50年代,西欧国家形成“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体系后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一段时期内国民的社会安逸表情就较为明显,这是一种现代社会中处于较高水平的社会安逸状态。总体上,社会安逸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形成和延续,但如果不适时进行再动员和再调适,长期而普遍弥漫的社会安逸感可能会衍生出绝对稳定感,进而侵蚀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动力。
社会表情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良好的社会表情是社会合作秩序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心理基石。与社会安逸相对立的社会表情是社会焦虑,即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主要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表情是焦躁不安的。在一个急剧变迁的现代社会中,焦虑一直相伴而行,社会焦虑普遍存在。轻度社会焦虑的长期存在将发挥催人奋进、激发社会创新的功能,使整个社会具有强大的上行动能,有利于形成社会合作的氛围,而重度社会焦虑则可能引发负向的社会反应。
现实中还会存在不合作型社会表情。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主要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表情处于一个漠不关心的状态,即为社会冷漠,一个社会及其中的主要社会群体若长期处于社会冷漠状态,在一定的诱导机制的作用下,就有可能演化成社会愤怒。有些社会愤怒是以各种“社会不合作”行动表达的,但更多的社会愤怒是以暴烈的行动表达出来并形成持续性的激烈的社会冲突的。
(节选自《新华文摘》2020年第14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