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吴忠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80年代,有西方学者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社会和谐、天下大同。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减少纷争、消弭战乱,需要借鉴中国儒学智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是讲君子的境界。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却不会简单苟同附和;小人则相反,往往苟同附和,却未必能与人和谐相处。

    中国文化重“和”,以和为贵,但不是无原则片面追求“和”,而是不违背礼法,不为和而和。“和而不同”重点在“和”,同时强调承认差异,强调对差异的理解与尊重。“和而不同”不等于“不同而和”。

    和而不同,以礼节和,关键在于“礼”。孔子说:“礼也者,理也。”人们循理而动,才能和谐。显而易见,和平与和谐需奠基于人类理性与道德的团结。然而。由于对彼此缺乏了解等原因,不同国家与区域之间还充斥着猜疑甚至敌意,有的则不顾及诸如平等、相互尊重等原则,以自身的傲慢与偏见看待他国,敌视其他民族。和平必须奠基于人类理性与道德之上,当今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经济下滑,尤其需要国家间的互助与协作,各国政府和民族之间应求同存异,彼此尊重不同的想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于以人为本,思考人性和人的价值。人是社会的人,就应该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孔子教人修文德,立忠信,注重克己推己的修己功夫,这也是儒家思想学说的精髓与根本。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称这个“一”贯之道无非就是“忠恕”而已。忠,克己修己;恕,推己及人。

    在早期中国,“一”意味着整体思维。人们认为世界原初状态是“太一”,现实世界由“太一”化生而来。孔子说“夫礼,必本于太一”,又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处理现实世界的各种关系,必须有“一”的思维。现实世界有数不尽的两两相对的关系,要有“一体”思维、“整体”的观念,处理人际关系则要遵从“忠恕”之道,有修己而推己的换位思考。“忠”是人们修养的基础,“恕”是为人处世的境界。修己使个人庄敬,修己以安他人,修己以安顿百姓,这是极高的境界。

    安百姓,和天下,这是和谐世界的需要。“忠恕违道不远”,人若做到“忠恕”,距离“道”就很近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简单的道理,却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人们好像不难孝亲,却未必能将这种“亲亲”之心推衍放大。人能“亲亲”,才有可能“不独亲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能够“泛爱众”,让世界充满爱!儒家特别看重“忠恕”的修养方式,以之为“絮矩之道”,称之为“君子之道”,就是希望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摘编自杨朝明《用儒学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21世纪的人类要想减少纷争、消弭战乱。不断发展就必须学习孔子思想、儒家智慧。 B . “君子和而不同”,“不同”强调对差异的理解和尊重,但理解和尊重不是曲意逢迎。 C . “同而不和”导致了目前不同国家与区域之间还存在严重偏见、相互猜疑甚至敌意。 D .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都能够做到修文德,立忠信,注重克己修己,推己及人。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组织安排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国儒学智慧。 B . 文章二、三段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和而不同”的观点。 C . 文章在论述“忠恕”之道时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两方面论述“忠恕”之道的重要意义。 D . 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和而不同,以礼节和,循理而动,克己推己,修己以安他人,修己以安顿百姓,才能和平、和谐,推动社会发展。 B . 君子追求“和”,但却不为和而和。君子不会相互勾结、党同伐异,不会不辨是非、丧失原则,而小人却往往苟同附和。 C . 处理现实世界的各种关系,必须要有“一”的思维;而当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时,修己而推己的换位思考则显得很是重要。 D . 只有做到孝亲、“亲亲”,才能做到“不独亲其亲”,才能将这种“亲亲”之心推衍放大,修己以安他人,让世界充满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